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为更好的拓宽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空间,加强创业教育会为大学生就业拓宽较大途径。培养高职大学生创业思维是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的前提。创业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想创业意向到创业需要训练及准备的条件要很多。我们面对学生有可能是未来的成功企业家,在校期间不但要教他们学科知识同时也要培植他们成功的止标与理念。让学生在正确的指引下朝向未来成功的创业路不断迈近,不断探索有效途径为大学生创业做指引。
一、正确培养学生创业思维
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面对就业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都是一次巨大考验。着眼当下做一名有志青年,应当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有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的创业梦。
明确创业目标。确立个人的创业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大而空思路不清晰不切实际。针对大学生建议从微小企业创立着手,规模过大可能会使自己陷入许多困境当中。结合自己身所学专业与特长做自己懂的能驾驭的这样在创业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创业者的个人目标与自己未来的企业发展目标要一致,为既定目标全程设计自己的创业规划并组织实施。
创业风险的遇见。项目选择,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资金风险,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创办企业是创业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企业创办起来后,就必须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日常运作;缺少社会资源,企业创建初期需打开门路对外宣传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大学生在这方面会感到非常吃力。
创业前准备。在技能上准备,创业不是纸上谈兵。在创业前去企业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社会资源储备,创业前可以先到相关行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为自己日后的创业积累人脉;管理能力的学习,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财务、营销、沟通、人员管理综合方面的管理能力。
大学生创业成功,要能具备创新事物理念、专业的培养课程体系支撑、管理和运营团队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创业失败。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做好任何事都要有理论知识支撑。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教育指导体系,为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理念。构建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开设“创业管理”、“创意思维训练”、“组织领导力”、“合作与沟通”等课程;整合资源校企合作利用“双循环工学交替”的模式加强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带领学生经常总结归纳,在案例中指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出现什么困难如何应对;并在专业领域知识技术上给予辅导,企业相关法律知识、财务管理能力、项目评判与投入等等,可结合ERP沙盘与市场营销沙盘进行真实模拟训练不断总结经验。
(二)进行“专业团队建设”人才培养
创业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管理类学科学生更具优势,他们天性活泼思维活跃。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可以拟定一个项目并来组建几支“西游模式”的团队进行训练;也可通过ERP沙盘大赛的形式来甄选出对企业谋划与运营管理有灵性的学生进行训练。协同招生就业等职能部门共同建立创业就业工作同机制,围绕创业教育为学生创业团队培养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三)搭建创业平台
让创业思维引导创业行为,让好的行为营造好的传承。在校期间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活动,结合创业大赛开展虚拟仿真训练。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创业大赛团队之间的创业项目案例的剖析与相互学习可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经验积累,同时大大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创业的信心;多去聆听专业创业励志讲座论坛,例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等企业名家的演说拓宽思维;加大对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扶持政策,降低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减少企业运行成本。为大学生开设创业绿色通道,免费为大学生办理公司注册等相关手续,银行信托机构为大学生创业建立相对完备的无保贷款,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指引优势投入项目、指导政府提供优厚政策,打破传就业思维的束缚,让创业文化植根于大学文化之中。
加强对高职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与训练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好方式。同时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对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入职业能力是一个新课题。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与时俱进,结合时事不断专研提升新高度为社会培养更的自主创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