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sansa2025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随着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也由原来的统一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已完全走向市场。这种政策上的变化对学生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岗位有限而就业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就业难度日益增大,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给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使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正常择业和顺利就业。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指导毕业生的就业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就业心理障碍是指人们在寻找理想职业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如焦虑、烦躁、郁闷、自卑、自负、盲从、依赖心理等。通过对高职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的调查分析,本人认为,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家庭传统观念以及毕业生自身几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及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民办高校的异军突起、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等,高层次有技术实力的就业人数急剧增加,加之环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就业岗位增幅平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从而导致高校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矛盾突出且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目前运行机制尚不规范和健全的就业市场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同样亟待建立亟需完善。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一些中小型民营或私营企业,毕业生担心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工资制度及用人制度是否健全规范,担心上当受骗而不敢贸然就业,这些使得毕业生对就业产生了担忧和恐惧。

  (3)一些用人单位为扩大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切合岗位实际盲目招聘高学历人才,从而使高职毕业生因学历层次较低而不能应聘。

  2、高职院校因素

  (1)相当数量高职院校仅仅局限于三年级开设的几节就业课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而一些就业课教师自身对就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知差异,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

  (2)部分高职院校目光短浅,为了能生存并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便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竞相设置见效快、投资少的所谓热门专业,出现了培养的人才与整个社会需求脱节、失衡的现象,导致出现了这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3)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导致。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不仅强调专业知识,而且还十分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一些高职院校只抓专业课和实践课程的教育和学习,弱化素质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心理咨询机构名存实亡,学生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在就业中不能抢占先机。

  3、家庭观念因素

  我们在几年间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实践中总结出,家庭观念特别是传统就业观念极大地限制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领域。如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培养专门人才,但在就业时,多数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应该端铁饭碗;应该从事管理工作;应该做官,光宗耀祖等。百般阻挠,宁愿待岗都不愿孩子到酒店工作。过高的就业期望、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一些单亲和独生子女家庭不愿子女跨区域就业,这些因素给毕业生造成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使他们无所适从。此外,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在子女就业问题上的不正常心理或盲目攀比、或落井下石、或羡慕嫉妒;毕业生不能准确评价自己从而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就业的反差等因素,也是一些毕业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4、学生自身因素

  (1)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整个经济社会转型期间,就业及择业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呈多元化倾向,加之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一些不良风气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生过分注重专业对口却忽视了社会需求等。

  (2)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不重视不努力,学习成绩不佳;职业能力不强;择业能力欠缺;社会经验不足;实践技能较差;诚信意识较差;自身定位不准;就业观念陈旧;身体条件如形象、气质、身高等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难易程度。

  二、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及特征

  一是举棋不定的心理。既怕承担择业风险又希望能自主择业;既渴望竞争又缺乏担当;既踌躇满志又不愿面对现实;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犹豫徘徊。

  二是听天由命的心理。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最后只得听天由命。

  三是相互攀比心理。缺乏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不切合实际择业,盲目攀比,不愿意到服务一线就业。

  四是失落失衡心理。很多高职毕业生在经历了就业过程的多次反复并且屡试不中后,心理失落失衡,认为自己就业前景黯淡便一蹶不振;更甚者因此对社会产生敌视。

  五是挫折脆弱心理。自身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感脆弱。一旦遭到挫折,便唉声叹气、失望之极,认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黯淡无光、漆黑一片。

  六是自卑心理。贫困家庭以及患有心理疾病的毕业生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大多有急功近利、自卑焦虑和攀比从众心理疾病。

  七是女生的特殊心理。女生的生理差异以及受择业观念态度的影响,使她们在就业选择中,大都希望签约工作轻松、相对稳定、待遇优厚的职业;对充满竞争与挑战、风险性大和较为艰苦的基层工作,则不愿涉猎;再则就是一些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刻意强调的性别限制,使部分女生自信心大受打击,进而对自身价值和前途持悲观怀疑态度,甚至质疑自己的选择,导致茫然困惑,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自我调适,既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健康成长,又会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障碍。   三、消除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和途径

  帮助毕业生正确进行心理调适,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是社会、学校、媒体、家庭和毕业生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1、坚持政策法规导向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有700多万人,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有关资料显示,2014届毕业生500多万人,而就业岗位仅100多万个。要解决这样庞大人群的就业问题,一是有关部门应对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加强规范和建设,从制度上营造和谐、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多方要努力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其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应积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和利用高职毕业生资源。三是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扶持,积极鼓励高职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四是从国情、省情、区域情出发,降低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学历层次,采用内退、分流等形式腾出就业岗位,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2、加强舆论宣传导向

  大力宣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尤其要发挥地方电视台的作用,向广大农村地区作好宣传报道,抓住高职毕业生就业成功案例予以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定位、工作岗位、社会需求等进行分析和宣讲,对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进行分析评价,关注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关注高职生的就业去向和动态,关心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努力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3、重视学校教育导向

  高职学校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责无旁贷,任重道远。高职院校除了要大力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外,还要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宣讲相关就业政策和信息、培养学生就业技巧等。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困惑,及时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和就业困境,从而客观认识就业,树立信心,顺利就业。

  4、增强自我调适导向

  消除就业心理障碍,家庭和毕业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1)减轻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家长责无旁贷。就业工作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家长对子女在服务行业就业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服务行业岗位是初中、高中或中职毕业生的岗位,自己的子女上了几年大学,应该从事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或技术工作,而不应该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工作,认为低人一等。尽管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但在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面前仍然苍白无力,以至于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就业。

  (2)高职毕业生要学会自我调适,正确择业。必须及时转换角色,高职毕业生应尽快将自己的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转换,尽快适应社会求职者的角色,尽快学会“推销”自己,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3)客观评价自我,准确定位职业。全面衡量、正确评价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用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避免求职过程中期望值过高或好高骛远、盲目攀比等对自己带来的心理伤害及就业限制。

  (4)转变就业观念,乐观对待人生。积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需要,利用网络媒体,及时推销自己。

  (5)学会释放情绪,找对宣泄出口,舒缓心理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如在就业中举棋不定、受挫落聘、焦燥不安时可以及时向身边的同学、父母、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和帮助。切勿采取消极的方式如破坏公物、酗酒闹事、违法乱纪等有损于社会秩序和公德的行为。

  (6)相信自己、肯定自我。通过阅读励志书籍,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认识到目前自己在就业方面的波折和逆境,只是“天将降大任”于自己之前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式的考验,从而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积极应对挫折,迎接柳暗花明的到来。

  (7)适当采取改变环境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清理即将告别的宿舍杂物、回顾自己大学阶段的生活、整理自己大学学习过的课本、笔记或短途出外旅行等,放松自己,通过环境的改变,转移注意力,调整自己的情绪。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态,确保顺利就业,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职院校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分析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学生的学习转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在高职院校学习时,课堂的知识是概述,是冰山一角,真正学会知识靠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模式已...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论数学建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数学建模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数学过程,数学建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综述 早在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在7月4日,国务院印...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初探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差别较大,笔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依据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围绕特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或学业引导以及心理辅导,促...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谈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28-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朗读目标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图书遗失及其处理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7)03-0084-03 图书是图书馆的基本要素,是图书馆赖以维持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由于高校图书馆读者众多,图书遗失现象在高校图书馆时有发生...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