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通过体验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大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征
教育性:社会实践最大特征在于通过体验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即社会实践具有改造人的思维,优化人的教育功能。
多样性:社会实践的多样性既指功能的多样性,又指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是指社会实践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社会性: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身而言,应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体验的过程。即大学生接触实际社会,在社会中观察、了解和学习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体角色体验的过程。二是服务的过程。即大学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个体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换,个体的社会属性增强。
时代性: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时代性是指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实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实践内容又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从最初的“学雷锋做好事”、“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简单的服务活动,到文明礼貌月活动,扩展到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顶岗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层次日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之初,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相对较低。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创新,其从“受教育”、“长才干”向做贡献的方向深化。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崭露头角并逐渐走进社会实践的大舞台。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并且长效开展,从中央到地方,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地方各级团组织和高校,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结合时代发展的形式,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三、高职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探索
1、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感召性。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召性,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首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任务具体化和系统化,拓展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宣传,构建常态化、长期化的实践模式,加大专业性指导,增加学生对适应岗位的理性认识。其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数量化和分阶段化,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明确目标,结合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总体部署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进一步的任务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机制和规范的考核过程,分阶段地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数量上和质量进行考核。
2、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实践育人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社会的事。应该从全社会的层面建立相关制度体系,整合实践教育的各方面资源,这样才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学有所用、人尽其才的有技术、有专长的人才。
3、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贯穿到实践育人的始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无德则无能”无德则损害他人和损害社会。因此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贯穿于实践育人的全过程,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四、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增强高职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1、更新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育人理念,贯彻到实践育人的全过程。要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高技能、高素质和品德高尚的人。
2、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社会实践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通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社会实践宣传动员工作,建立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校园文体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建立相关制度,实现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建立课程体系建设制度,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制度包括课程安排、学分制定、教材选用、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三是,组织社会实践工作的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特色,组织相关团队,选取社会实践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课题,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