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sansa2025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都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各高校也努力践行着"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也显著提高。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国际形势的不断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以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提升,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先进的、有益的与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特殊群体,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其社会心理从单一走向多极化。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碰撞,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缺乏足够的认知、选择、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陷入思想误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竞争意识进人他们的思想领域,强化了他们的个人主义,淡化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沟通与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将教育信息,经过分析和选择,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播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许多垃圾信息和不良文化观念正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一些图谋不轨的人捏造一些关于我们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路,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旧的教育体制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脱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制逐步过渡到学分制,造成班级的吸引力下降,凝聚力削减,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淡化,管理方式更趋向于开放式、多元化和后勤社会化。[1]学分制下,许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修养和思想的提升,只注重技能忽视了德育培养,削弱了思想教育的功能。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出现使思想延伸教育的触角难以延伸到宿舍、食堂等场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没有根本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更多地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性。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学校为主要空间的教育,设立专门队伍从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对教育路径的可选择性不大,基本上是"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贯地习惯用过高的标准和统一的目标,教育和要求学生,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差异性。

  其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阶段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内容指向还不够系统、明确。[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不能很好的保持适度平衡,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很难成为教育对象自觉的选择,相当程度使得教育对象自觉的回避。

  再次,教育路径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演变为围着课本转、围着老师转、围着考试转,典型的传统应试教育,而不是作为提升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智慧,许多大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就业而考试,完全忽略了人生的价值和个人素养的提升。大学生慢慢成为考试的机器,却根本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其中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发挥思政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积极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重点放在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研究上,但并不是否定、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相互作用的两方面,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为主导作用的发挥。主导是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者要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占领网络阵地,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

  第一,学习信息网络化。利用网络进行选课、成绩查询、学习信息咨询、心理咨询、就业信息咨询、最新信息公布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二,生活信息网络化。通过网络信箱的设置,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合理的观点和意见,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第三,心理咨询网络化,设置相关的心理咨询模块,可以帮助那些性格内向,不好意思表达真实想法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真实的交流与沟通,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第四,就业信息网络化,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使大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第五,党建信息网络化。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入党信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等,学会分析网络垃圾信息,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三)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首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不动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逐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报纸、广播、校园宣传栏等途径进行直接的宣传、引导、启发和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

  其次,全面开发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让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是通过树立典型,用先进事迹教育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情感激励、价值引导和行为示范的作用;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发挥高尚师德育人功能。以教师的人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参与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最后,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