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农村中学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sansa2025

  农村中学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科学素养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onant J.)在1952年首次使用该词。最初将科学素养的概念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他在1958年使用了该概念。但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界定至今仍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要属芝加哥科学素养国际发展中心主任J.D.米勒(Jon D.Miller)于1983年在《科学素养:一个概念和经验的回顾》一文中的观点,他提出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它包括三个维度:(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他将科学素养的定义概括为:“在某个社会中为满足一些角色功能所需要的基本可以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针对科学课程,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素养包含“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内容。

  一、农村地区学校是科学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1.关于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匮乏,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资源保障方面也优先考虑这些“主干”课程,因此投入科学课程方面的精力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接收的大都是留守儿童或者住宿制的儿童,学校除了要承担教育教学方面的本职功能以外,保护孩子安全成了学校的另一主要职责,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相应配套的其他社会力量较为薄弱,如警察、医院等,学校将其有限的精力又拆分投入到这一领域。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学校对于科学素养的教育,在学校各项职能清单上,处于末尾阶段。

  2.关于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不到位

  科学素养的内涵已经覆盖到科学和人文的各个学科,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各个学科的努力,大多数教师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归结于科学课程和科学教师。此外,学校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也较为单一,对科学素养的教育普及仍局限在课本上,由于教育教学资源的紧缺,甚至连计算机互联网教学都难以开展。

  3.关于科学素养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到位

  我国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尤其是家长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很大程度上仍是“唯分数论”或者“唯升学率论”。科学素养本身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以科学文化为来源、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个体素质,是不具有通过各种显性指标来判断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考量学校各项指标时很难将科学素养纳入在内,学生家长也没有针对学校在培养孩子科学素养方面的具体诉求。

  二、提高农村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1.提高中小学校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

  中小学校仍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素养的有力阵地。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把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工作布置、开展和评价的要素之一,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对于学生自身成长至关重要。要在资金投入和设备建设方面有所考量和倾斜,要充分发挥这些资金和设备的最大效益。要加强城市学生的学习交流,通过开展科学夏令营、科学周末游等形式促进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提高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应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专业型教师走向综合型教师,实现文理兼顾;二是从教学者走向教育者,从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主动增加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利用自己在城市的机会尽量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力所能及地为孩子传递关于科学、科技方面的常识和知识。

  3.增加农村学生接触了解科学知识的机会和途径

  对于增加农村学生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的机会与途径,主要把握两个思路:(1)“送进去”,要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乡村通活动,利用科普宣传车,主动制作针对农村学生的科普知识展览,及时有效地将新鲜有用的科技文化知识传播给学生;要充分利用县市级的电视媒体平台,利用寒暑假等学生空闲时间较多的阶段,播放国内外经典的科学纪录片或者天空课堂,为学生假期提供科技大餐。(2)要“请出来”,要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开展统计和普查,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父母开展宣讲,要教育说服家长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带孩子去认识城市、了解城市;政府和社会组织也要为有意愿的企业牵线搭桥,组织学生到科技企业参观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了解科学。

  农村中学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主动的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探析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87-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现状和提升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思政课题“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现状及提升研究”(项目号Y201533546)的研究成果 党员组织生活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增强组织观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途径,也是对高校学生...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试论“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对“中国梦”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提法亲切,易于理解传播,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论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位

    一、学生干部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学生干部是高等教育的探索者 学生干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而言是探索者。李大钊有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素质教育中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音乐可以陶冶小学生美的情操与趣味,形成对美、善的追求心理,在提升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加速小学生全面的发展。而小学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素质不足,忽视小学生音乐教学的主体性,小学音乐教学氛围单调和枯...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