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工具理性扩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及对策

sansa2025

  工具理性扩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65-02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对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加以抵制,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至于走上歪路和邪路,以进取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来创造和实现生命价值;同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创造、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工业社会追求效益的工具理性的冲击,使他们逐渐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生命价值的意义。教育与生活的断裂,与生命的远离,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物质取向对意义取向的僭越的直接反映。

  工具理性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论述中。韦伯把哲学上的“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工具理性又叫技术理性,是一种只强调手段的合适性与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理性。它追求的是人对自然而言的中心地位、物质需求的绝对优先,至于人生的目的、意义、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则被抛弃。价值理性又叫实质理性,是一种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理性,是涉及终极关怀的一种理性。它关注的是知识的效用与人类目的的一致和自然整体的和谐。

  二、工具理性扩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只是人类在科学技术的耀眼的物质光环中,迷失了方向,仅仅看到了它物质层面的东西,仅仅关注工具理性的一面,并把它无限的扩大和加以利用,而对精神、价值、信仰等方面的价值理性则被搁置一旁。这使得大学生和我们的教育在世俗化、功利化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投入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怀抱。

  (一)对大学生自身生命价值观的冲击

  工具价值在社会中的扩张,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被淹没在不断追求外物的世俗社会与人流中。由于大学生自己的人生定位、价值理想、精神追求未能与社会合拍,未能融入社会转型、社会改革的大浪潮中。自己狂妄自大却没有资本,自己看不惯不正之风却又自己在做,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又抱怨社会不理解自己、无用武之地。大学校园是理想插上翅膀的地方,是青春洋溢的地方。然而,却找不到人生航标,无处抛洒洋溢的青春。在享受着物质与技术带来的充裕的生活,并将这些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生活的全部,然而,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内心感到彷徨、迷茫,不知道生命应该走向何处,将要走向何处。人生坐标、价值信仰的缺失使他们方寸之心无以托付,进而对自身生命的价值产生了怀疑,甚至将生活承受的压力与遭受的挫折当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还有部分人就会跟着感觉走,行为表现出即兴和冲动。

  工具理性的扩张,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人们发现,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化了,而情感的、伦理的、精神的纽带弱化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被当作人生的目的来追求,到头来必然导致道德的滑坡、精神的危机和人生意义的失落。甚至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惜践踏生命,别人的生命在其实现自己的目的下被视如草芥。

  (二)对学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1]。而当今的教育在追求知识、技术、实用技能的过程中过多的进行功利性的训练。使他们仅仅获得了认识外部世界的知识、技能,而忘却了如何去认识自己的内在心灵,如何使生活过得有意义,如何使生命过的有价值,如何使自己的精神高尚,如何使自己的道德纯洁。缺少了内心的宁静与信仰,学生变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具,成为批量产品。

  鲁洁教授直言:“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他的本真意义,成为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2]随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价值理性的遮蔽,使得教育迷失了自己的对象、偏离了自己的真谛。如今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校园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但是对灵魂的教育,对人性的完善,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却被提及的少。教育对知识、技能、技术的追求中不经意把对生命价值的教育遮蔽了,在追求中失去了精神,迷失了自我。

  三、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认知,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为了摆脱工具理性对教育的冲击,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一方面承认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任何人离不开物质条件而生存,总要追求物质的消费和精神的享受。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提升人的精神使他们具有更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物质的能力,成为金钱、物质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首先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这是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问题。

  1.认识生命的有限和脆弱,珍爱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的短暂、唯一与不可重复是人类无法回避的生命事实,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存在和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又是脆弱的,一场灾难、一次疾病、甚至一件器具就让生命悄然逝去。生命往往就是这样不堪一击,所以要倍加呵护和珍惜生命。人的生命是一切的基础,更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教育的归宿。教育必须重视对人的生命的认识和揭示,对大学生生活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一代,而避免把他们培养成“知识动物”和“机器零件”。教育要回归自我,很好地完成使命,就必须从工具理性的阴影下走出来,关注学生的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作为基本要求。大学生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精神,树立理想,培养信念,最终都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生命总是在流逝,珍爱生命,意味着珍惜现在,努力在生活中展现自己,获得现实生活的充盈。珍惜现在拥有的,珍惜身边的人和物。雅斯贝尔斯说“我们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存在于现实之中?……假如过去和未来并没有加强现在的话,那么他们就毁灭了现在。”[3]只有珍爱生活的人,才能处处享受生活的快乐,深切体会生命的意义。   2.树立学生自身与自然及他人和谐的生命价值观。没有一个生命不贵重,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所有的动植物都有顽强的生命力,都是一个奇迹,并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生命来自于自然,又必须在自然中发展完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都是有尊严的,都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漠视其他生命其实就是漠视我们自己,尊重生命也是在尊重我们自己。不仅仅是因为怜悯之心和道德品质,还因为人类也是生物链的一个环节,一切生命的命运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人类并不能独活于这个世界上。所以我们的教育要从工具理性出发,强调要从人对自然的优先与物质需求的绝对优先转向对价值理性的关注,强调意识、精神和价值的追求。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对于任何生命我们都不应该轻易藐视践踏,应对生命充满关怀、怜爱与尊重,这也是人类生命存在的责任。

  3.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就是真理、真实。求真就是对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追求,讲求实事求是的态度。“善”指一种人本主义关怀,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包括善待自我、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和社会。“美”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理想。有了美我们的人生才充满幸福快乐和价值。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本质上的联系,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体,是对真与善的综合与超越。真转化为美,必须经过善的中介才能成为美,表现为以真为内容,以善为形式的生命美。无论呈现为哪种形态,美作为真与善的统一体,在程度上都高于单纯的真或单纯的善,其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与统一。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其思想中,把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看作人性完善和超越科学技术对人造成异化的一种呈现方式。要培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不能没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助于大学生摆脱世俗的工具理性的影响,淡泊现实的功利,净化自己的灵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超越和完美生命价值。也正是对(下转183页)(上接166页)真、善、美的追求,人类的精神境界才能不断得到提升,生命意义才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重塑生命信仰,在教育中提高价值理性的地位

  生命信仰是人生实践的最高指南,它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信仰即体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向往。人是有信仰的生命的存在,他对于人的意义不是具体的现实的功利价值,而是主观上设定一个终极目标作为动力和精神支柱。部分大学生对工具理性过分强调,表现为对物的占有欲望,对金钱、财富、地位作为人生价值予以追求。往往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缺乏信仰,导致在生活中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以及无法在心中形成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

  因此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慎重的选择信仰,做到科学、理性和崇高,加强对个体信仰的教育和价值入手,争取在自觉的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塑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能够提供精神支柱和终极关怀的信仰。引导学生走出精神迷茫,真正领受生活的真意,体会生命的崇高,实现生命的无限发展。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的生活中去,在丰富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识、对社会的情感,并把这种信仰追求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

  (三)将生命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人的生命无时无刻都处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应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在实践中创造、奉献和提升生命价值。除了积极引导,还要创设践行的机会,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使他们真实了解社会,在老师的分析指引下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感受动、植物的生命之美,培养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墓、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地参观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大学生中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利用节假日从事一些公益活动,如走访孤儿院和敬老院,用爱心友善去帮助、关爱别人、真诚地帮助弱势群体,并在帮助别人中体会生命的快乐。

  工具理性扩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及对策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误区与实施对策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05 前言 针对目前教育脱离生活的现状,国内不少学者表示了担忧,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回归生活世界”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徜徉

    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教得激情澎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可是课后一检测不禁感到茫然,“热闹”的课堂竟如此低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优质、高效的学习效果?笔...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多民族的学生构成了班集体,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农牧区寄宿就读,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基础较差。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有效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更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更新观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更新观念就是要求教师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需求和发展的愿望,承认并且相信学生具有一定...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53-02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综合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析地方高校不合格学生党员退出机制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清晰完整地确立了将“纯洁性建设”列入党建主线以应对新挑战。在全党切实推进保持和发展党的纯洁性、加强和改进党的纯洁性建设的思想政治任务中,构建“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无疑是全党提升科学化建设水平的一种新思路。针对少数党员党性观念...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