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sansa2025

  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78-02

  一、大学生流动员的形成及特点

  (一)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形成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指毕业前后由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原因离校时间长达半年以上而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却无法正常参加组织活动的大学生党员。当下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形成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个别学生党员在校学习期间申请去国外高校做交换生,时间一般是一到两年;二是少数学生党员毕业前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在校时间很少,无法正常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三是部分学生党员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成为“毕剩客”,组织关系只能继续留在学校;四是一些学生党员就业后工作不固定,组织关系一时无法转移;五是许多学生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这些企业有的没有党组,使毕业生党员关系无法转接,他们往往选择把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六是部分学生党员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组织关系无处转移;七是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出国热潮,一些毕业学生党员选择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组织关系无法迁出。

  (二)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1.素质高,综合能力较强。在经历九年义务教育后,大学仍是少数优秀学生继续教育的高等学府,大学生党员更是高校学生中德才兼备的尖子生,在党员群体中属于素质高、综合能力较强的群体。

  2.党龄短,党性意识淡薄。大学生党员中极个别成员是在高中就入党的,多数都是在大学完成入党过程的,一般是大学一年级提交入党申请,大二或大三成为预备党员,大三或大四转正。作为新党员,他们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不多,对党的历史知之甚少,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正是处于需要加强教育和锻炼的关键时期,一旦成为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很容易忘却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的先进性会逐渐弱化。

  3.数量多、分布广,不易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观念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加之待业、留学、就业、自主创业、随即择业等多元化的毕业后选择,大学生流动党员不仅遍布中国各地,而且还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使高校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上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二、高校在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高校党组织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误区。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全国党员信息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这让一些高校党组织误以为在解决大学生流动党员问题上接收单位作为“流入地”应承担主要责任,而校方作为“流出地”只需辅助和配合即可,这必然会导致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被动地开展工作。甚至一些高校党组织成员认为学生毕业了,学校责任就结束了,尽管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仍在学校,但本人已经走向社会,就应该由地方相关部门继续进行教育管理。

  (二)组织管理方面不够健全

  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这一特定的党员群体,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致使高校党组织和流入地相关党组织对各自的责任分工没有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高校党组织没有设置特定的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构,有的高校尽管设置了相关机构,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和经费短缺,加之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逐年增加,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相关机构形同虚设。

  (三)具体实施过程缺乏长效性

  一些高校党组织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档案管理,指定专职人员从事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往往在学生党员离校之初成效较为明显,但持续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却面临诸多问题。如:有的学生党员就业后工作忙、压力大,无暇顾及党的组织生活;有的工作不固定,联系方式频繁更换又不愿意主动联系学校党组织,致使最终失去联系;有的长期身在国外,党性意识逐渐淡化,对党的组织生活置身事外。以上种种问题使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初见成效,后劲不足,缺乏长效性。

  三、构建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正视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毕业后都将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党员队伍中的高素质人才。能否充分有效地对大学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事关国家建设的成败和党员队伍的兴衰。因此,各高校党组织应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在观念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上显示出实效。

  (二)加强管理,努力构建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1.完善制度,健全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制定流动党员专项管理制度,使管理过程有章可依,执行起来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建立特定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构,设专职人员对其进行负责管理,并配备一对一的流动党员联系人,与流动学生党员保持紧密的联系,使他们即使不在学校了也能时刻融入党的组织生活中。

  2.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公室或者电话的沟通上。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与流动党员的沟通,例如:在学校网站中设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专题网页,开设党员活动板块,不断更新党政新闻和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理论基础,并开设互动平台,设专职管理人员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互动与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中的疑惑。利用手机上网功能,建立QQ群或微信群,及时与流动党员进行沟通,并在群里适时发布党员相关理论动态,让他们及时了解党组织的最新情况,或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通知流动党员进行关注,适时更新党政信息、就业动态等特色鲜明的内容,增加吸引力。

  3.加强联系,与流入地党组织进行良性互动。学生成为流动党员后,仅依靠作为流出地的学校单方面加强教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形成双向互动的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党组织应积极主动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适时沟通,这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全新动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双向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并在适当的时机处理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

  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实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93-02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市场化、民主化的今天,学生享有 “消费者”应有的合法权益,渴望摆脱过去“管理者与被管...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

    1.引言 2013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同意接纳中国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1]。这是我国工程教育认证起步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根据2015版专业认证指标“按毕业要求组织教学...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策略

    社会和经济发展,改变了学习的定义;学习概念的改变,又提出了对教育变革的需求。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从单一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转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曾不止一次提到“主动学习”这个词。如,“化...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如何让七年级学生爱上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88-01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构建与评价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开展,传统的评价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学生能力框架的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接受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只有与未来的工作环境相联系,才有助于...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