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1、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掌握知识点的便捷途径
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每天都有做不完的联系、试卷需要完成,唯独有时间学习的就只有在课堂中,因此,课堂的便捷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作为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技巧,共学生借鉴,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这也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点的便捷途径,还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2、引导学生掌握多种灵活记忆方法
(1)复述法。复述法是一种教学常用的记忆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试验证明,复述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历史教学中,时间、地点、事件等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一些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结果收获并不大,这样的记忆方法不仅记忆速度慢,而且记忆效果也不好。而如果培养学生有节奏地进行复述,起到的效果却很明显。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发动的对我国的侵略战争有四次,我在指导学生在有节奏地记住时间:1840-1856-1894-1900,事件是“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甲午中日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将历史知识分解去记。复述后,我再进行点拨,结果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考试后的时候学生这题都做的很好。
(2)图示法。图示法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记忆方法,采用图片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化繁为简。比如: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 - 冲破四道封锁线 -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缴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 飞夺泸定桥 - 爬雪山 - 过草地 - 到达陕北,在讲解这些的时候用图标画出来,并且每讲解一个的时候都说出相应动人的故事,结果学生就牢牢记住这个顺序,并且能讲出一连串的故事来。简图绘制速度快,直观性强,绘完后教师略加演示,学生据可以记得更牢了。
(3)巧用资料法。将有用的资料利用起来,放到教学中,对学生掌握知识很有帮助。但这有两个要求,一是老师手上有相应的资料,二是老师对于只适合的掌握很详细。有这两样东西,那么巧用资料法就很容易了,而且收到的效果不比前面两个差,对于一些较难课题的学习更有帮助。比如说在教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的时候,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那么学生对于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就会学习的很含糊,理解的不够深刻,也不能从这堂课学习到更深的东西。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熟读《甲午中日战争》,同时还让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从示意图中更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明白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学生不仅掌握了这堂课的知识,而且牢牢地记在脑中。
二、培养学生解答、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知识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试题。虽然说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考试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方法。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还是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试题,教会学生答题的技巧。而对学生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和考试,老师再对学生进行多次讲评,学生就会在不断被巩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老师经常需要对学生的习题以及试卷等进行点评和讲解,但由于老师的教学时间有限,一周能提供的课堂次数也是有限的,因此这就迫使老师不能经常在课堂中讲解试卷和试题,而只能给学生相应的答案,让学生自己自学。其实这样的做法也不是不好的,至少这样的方法还是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分析和评价的方向,学生自评或者学生之间互评,这样更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并总结经验教学,以提高自己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通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创新能力
“授之以渔”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获取新知,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浩劫,也是世界史部分的重要内容,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引领学生以提纲的形式从原因、时间、导火线、开始标志、交战双方、主要战场、主要战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让学生参考一战的学习提纲自己进行学习归纳,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然后我要求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等共识。 这样就使学生能从现象的分析上升到对本质的认识,学会了对同一类问题的归纳、总结,学会了学习。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演变过程。只有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学生的“创见”能力没有疑问,就没有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质疑前人,敢于发表新颖的见解。 其次,教师还要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灵感,养成质疑的习惯。例如,“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我这样设计导入设疑:林肯的演讲“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其中裂开的房子指什么?反映出战争前美国国内怎样的矛盾?如果当时就任总统的人不是林肯,内战还会爆发吗? 也可以对历史现象设疑:南方为什么要把他们生产的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 设疑历史结论:为什么说南北战争为美国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肯定和鼓励,切不可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 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要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回顾古今中外历史上类似的 “有什么”“它们之间的区别或联系是什么”等,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较以前多了,提出问题的角度也新颖了许多, 如果教师能坚持这样做,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强化和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师生共勉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出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