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探究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凉山彝族自治州五所中学的1050名在校生及其家长,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家长文化素质调查问卷(其中包括有家庭教养方式)。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14岁到15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另外,样本中少数民族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里不平衡,焦虑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少数民族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改善对中学生的教育方式,多采取沟通交流的方式来达到关心,了解和教育的目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间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历史沉淀,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等,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形成具有其特殊性。在国内外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大多只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涉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匮乏。鉴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因而探究家长文化素质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针对此课题选取的调查对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彝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其中彝族231.07万,占总人口48.85%。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彝族家长的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凉山彝族自治州五所中学的1050名在校生及其家长,其中包括三个乡镇中学,两个城镇中学,学生年龄从13到16岁不等。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60分
(重度)
男生(393人) 29.6% 58.7% 41.3% 0%
女生(383人) 25.1% 65.2% 9.7% 0%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的中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样本中没有学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
(二)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二(见表2)
表2 调查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二(年龄)
160分
(重度)
12~13(63人) 22.2% 54.0% 23.8% 0%
14~15(242人) 36.8% 53.7% 9.5% 0%
16~17(262人) 34.4% 54.5% 11.1% 0%
18岁(8人) 37.5% 62.5% 0% 0%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的中学生中14岁到15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均反应大多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
(三)调查地区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家长教育沟通方式为虚拟变量,要求孩子完成家长自己认为正确的为1;任由孩子,认为孩子应该管好自己为2;反复说教孩子为3;跟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为4。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沟通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里不平衡,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强迫没有显著相关性。
三、分析与讨论
在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口学分布特征的分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样本的青少年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如表5所示)。这可能与青春期的男生相对于同年龄的女生,内心更为叛逆,心理发育更为不成熟有关。调查样本的青少年学生中14岁到15岁之间的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均反应大多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样本中没有学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如表6所示)。14岁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刚从小学升至初中,相对于小学课业的轻松,初中里学习负担会显得更为繁重些,再就是环境的改变和此年龄段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更为严峻些的原因或是诱因。
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总评分,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里不平衡,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心理健康总评分,敌对,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里不平衡性等心理健康因子的相关密切度更高(如表3所示)。在过往的很多研究中都提到过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研究调查中也表明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相关性。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家长应重视处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应注意采取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来更多的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予以指导。针对中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家长与学校应积极共同进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