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sansa202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在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受到自身贫困心理的干扰,使得他们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而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消极心理过于关注,一味地使用修复问题的方式来推动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发展。而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着手,能够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思路和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自身心理困境的实际表现

  (一)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以及理性地对自身经济贫困情况进行认知,单纯地认为贫困是一件十分不体面的事情,进而在其心理形成较为消极的心理暗示,加之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自信心缺失,产生严重的心理自卑感,严重的会对自我进行否定[1]。

  (二)焦虑心理

  现阶段不少贫困大学生都会受到生活费用以及学费的困扰,长时间处在担忧的状态下,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还需要承担经济方面的压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会使他们适应性下降,还会产生一定的迷茫和焦虑。

  (三)压抑苦闷

  通常,贫困大学生都不太主动和其他人进行交往,加之经济压力较大,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迷茫,进而出现压抑、空虚、烦扰等情况,导致压抑苦闷的情绪出现。这种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困境出现,进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对贫困进行认知

  积极心理学充分鼓励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对各类不好的遭遇和问题进行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评价,并使用积极的方式来实现对相应事件的认知。所以,要尽可能地对贫困学生自我认知方式进行改善,完善他们自身的理性想法,进而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良好教育。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让他们真正地接受自身贫困的现实,然后正确对贫困进行认知,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贫困只是短暂的,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改善未来的生活,使贫困真正远离自己,因此贫困学生一定要用正确的眼光来认知贫困。从学校角度来看,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逆境的教育,进而对贫困学生自身的思维认知进行优化,给贫困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且理性地对贫困进行认知。然而还需注意的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多地将目光集中在消极的方面上,却没有认识到贫困中存在的教育契机[2]。因此,从教育工作人员方面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贫困遭遇进行认知,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起积极且良好的人际关系

  完善且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然后提升他们自身的归属感,进而有效地缓解他们自身的情绪压力,从而使学生各方面水平得到提升。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贫困大学生要积极地融入集体中去,使自身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搞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在交流互动中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真、善、美,使其获得更多的帮助。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良好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帮助,让自身人格性格更加完善,使其心态得到良好优化,为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让贫困学生学会对自我的有效激励

  决定贫困大学生个体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掌握了自我激励的能力。在不同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势必会面对一些困难和困境,甚至是更加严重的事件和创伤,这样一来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增加个人负面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下,贫困大学生一定要具备自我鼓励的能力,通过对自身不断且积极的暗示,学会面对困境,提升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自我激励不仅会让个体向着成功迈进,还会化作个体的内在动力,进而为个体提供源源不竭的成长动力。因此,高校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对自身进行激励,制定努力目标,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同时还要相信,困难和贫困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善的。此外,贫困大学生要善于总结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尽可能地对自己进行鼓励,进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

  三、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高校一定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视,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端正态度,对自身进行良好的认知,进而推动贫困大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全面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特别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各个高校重视的心理学是以治疗性为主的心理学,随...

    sansa2025理工科类
  • 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

    sansa2025未命名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探究

    我们知道心理学诞生的时间很早,但是要谈及积极心理学,我们只能从二十世纪末期才能发现它的踪迹,它是在美国的消极心理学统治了几十年以后才被提出来的,并逐渐的完善发展到现在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在对人格的塑造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

    sansa2025经济管理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40-02 智能手机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改变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基本已经被...

    sansa2025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