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我国大学生过度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sansa2025

  我国大学生过度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过度教育的含义

  过度教育一词是1976年由美国人弗里曼提出来的,他把自7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此,过度教育一词逐渐为教育经济学界接受并广为流行。过度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学者根据国情对过度教育进行了定义,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且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使收入下降,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称为过度教育。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现状

  (一)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2013年9月初,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65%,也就是说在2013年有64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在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到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5万。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出现的是考研热,2013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81万,其中应届毕业生63万人,比去年净增12万人。通过对毕业生考研动机的调查发现,只有1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学术研究,绝大多数毕业生(84%)是为了提高将来的就业实力或者避开当前的就业难。由此可见,就业难问题已经给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工资收入水平降低

  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3000元左右,毕业生就业选择用人单位时既注重长远发展考虑,又重视现实劳动回报,“职业发展空间”(22.03%)和“薪酬激励机制”(18.18%)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最关注的方面。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薪酬调查》显示,2013年国内不同城市应届生起薪相对2012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大学毕业生起薪下滑近13%。

  (三)学非所用情况严重

  2009年本科毕业生超过三成就业时“学非所用”。数据表明,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无论从就业的现实情况还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来看,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四)人才高消费

  人才高消费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大材小用”、高学低就,其本质就是知识失业。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当一个职位有很多人竞争,用人标准就会水涨船高,许多单位通常会选择学历更高者,而高文凭者进入单位后又常常干以前低文凭者就能胜任的工作。这种人才高消费所导致的知识性失业,不仅降低了教育质量,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使就业市场严重恶化,过度教育也越来越严重。

  三、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解决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近几年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我国的传统产业部门接纳能力弱,岗位基本上饱和,而高新产业的岗位又不多,容纳的人数少,且需具备一定的能力,也接纳不了多少人。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过度教育问题要从生产力上下文章,鼓励各级企业大力发展生产,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当经济搞上去了,岗位就会增多,又会缓解就业压力和过度教育问题。

  (二)拓展次要劳动力市场,鼓励多渠道就业

  毕业生择业范围的扩大和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是有效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是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弱等问题。实践证明,第三产业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渠道,如果第三产业经济保持8%的年增长速度,每年可以净增加100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因此,要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扩大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拓宽就业渠道。

  (三)学校应切实调整专业设置,拓展专业口径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着严重失调,是导致我国教育过度问题存在的最直接的原因。比如文科与理科比例失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比例失调,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比例失调,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分离等不足。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严重不匹配,所以,高等院校的专业改造迫在眉睫,要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合理设置,要使他们反映社会需求,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减少高校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使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需求相适应。

  (四)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对高校而言,应广泛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要架起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着眼于未来而学习。此外,还应该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同时,针对目前就业难问题,各大学应出台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进一步减少就业难的压力。

  我国大学生过度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生干部主要由学生中的优秀者和先进者担任,和普通学生相比,这类学生更具有奉献精神,自我约束能力也较强,因此,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学生干部都能...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英语级考的现状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开始启动了“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但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背景。大学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创业主力军,之前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偏低,麦克思研究院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得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虽然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2%,2013年的2.3%...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多媒体教学在民族学生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34-01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农业类(如植物保护、园艺、森林培育、生物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被认为是...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比较低,倾听能力也不成熟,在当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中存在倾听能力发展不均衡、缺乏主动倾听的能力、倾听习惯差,并且欠缺批判倾听能力,这些都阻碍着学生倾听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呢?...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1 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生源情况复杂,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系统学习,基础相对牢固。但是由于在高中应试阶段,教师在课堂中更加注重语法、阅读、听力及写作的练习,忽略了口语方面的教学。中职和技校的毕业生基础则十分薄弱...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