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微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引导

sansa2025

  微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引导

  据2015年2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1]移动互联网造就的微时代已然来临。在校大学生是微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行为偏好已经呈现出微时代的新特点。由优秀大学生组成的高校基层学生组织是党的战斗队伍,微时代下高校基层学术党组织面临困境亟待解决。

  一、微时代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特点

  “微”是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微时代主要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建构的新环境。自微媒体诞生以来受到网民的极大关注,微媒体以其简便快捷的操作,动态实时的互动,灵活丰富的形式等特点迅速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新亮点。

  (一)微时代网络组织交互呈现去中心化特点。

  区别于传统媒体金字塔形的信息交互结构特点,在微时代互动过程中,去中心化是不同信息互动的新特点。信息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发布,而是平面内的传递,在由无数个自媒体人组成的环境中,自媒体人本身既可以是信息生产者、接受者,也可以是传递者。参与其中的个体对于参与感的诉求强烈,个人对信息获取的能动性在微时代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释放,个人情感偏好影响信息的传播质量与效率。

  (二)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数量大、速度快、辐射广、隐蔽强的特点。具体来讲,微时代的信息因其内容简短,凭借微媒体信息发布渠道便捷、多样且同步化的特点,使得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极大的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呈现出数量大、流动性、全天候、实时性的信息发布特点。微媒体中的每位参与者是信息网格中的一个节点,参与者与追随者之间形成分众传播模式,基于该模式完成的信息发布体现出广播的特点,扩散性强,影响范围大。不同的圈子构成了微时代特殊的信息通道网络,基于社交关系衍生出的信息通道具有同质性、排他性和隐蔽性等特点。[2]

  (三)微时代信息的等级模糊,真假难辨。传统社会中,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经受严格的核实和选择,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受认可程度较高,由主流媒体营造的舆论场是构建社会良好风气,影响信息受众的主渠道,虚假低俗等不良信息因缺少信息的畅通渠道而受到抑制。但微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信息生产、发布和影响的优势正在持续减弱,虚假低俗等不良信息混入信息流中,借助大众对信息先天的猎奇心理这一特点,混淆视听,使得信息真假难辨。

  二、微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困境

  (一)信息判别更复杂,舆情管控成难题

  微媒体空间中的信息具有情感化、海量、简短、零乱等特点,加上信息的不断更新与流动,其间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信息中的情绪弥散。带有个性化和感情色彩的描述使得信息的指向性和映射力度增强,碎片化,片面化的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抬升了信息接受者对有益信息的获取门槛,筛选信息的成本飙升。对于社会个体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在知识和见识尚不成熟的学生党员群体中,部分党员的认知偏差和思想偏离在所难免。连接网络与现实,构建信息追责机制,营造网络舆论氛围是必要的。

  (二)基层学生党建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受挑战

  传统基层学生党建的教育本身受到挑战,主要体现在相比较于学生对微平台、微信息的较强使用粘性,在对于党建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上的不满意和不积极。党建教育资源因媒体的强大信息渠道支撑变得更加容易获取,教育原本的信息优势逐渐被瓦解。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式、开放性、大规模教育变革,以及移动终端软硬件的飞速发展使得时间空间对教育的限制性越来越小,工业化时代的传授式,面对面,批量化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借助信息技术,生动教育内容,变革教育模式是紧迫必要的。

  (三)思想引导难度加大,意识形态整合受阻

  微媒体具备塑造思想和构造观念的政治功能,但该功能的发挥不受体制控制,在主力舆论之外发生作用、不断扩张,产生的意识形态产品错综复杂,无法归入特定的政治思想光谱,与主流意识形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微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引导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多角度鉴赏 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也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鉴赏就成为其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全面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活动,要让学生在美术自主鉴赏中形成基...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策略

    无论对网络评价如何,网络现今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笔者作为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发现有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主体迷失行为,如目的性迷失,信息迷航,时间控制感弱化等。有的甚至出现了...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的学生参与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29-03 一、开展行政法案例教学的意义 纵观新中国法学教育历程,法学教育的繁荣自20世纪90年代始,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有关...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数学新课改也非常重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就教材进行枯燥而机械的讲解,使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记忆概念、公式与定理。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从科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析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第三批国家级中等职业示范性建设项目学校,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等关键环节如何更好地结合与发挥专业优势,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是今后学校专业建设...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41-01 一、礼仪的内涵和传统教育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它是为了表示对神灵的恭敬而出现的对人类行为规范进行的约束行为,发展到...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