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sansa2025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网民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计算机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度正在不断地增长。有关调查显示,目前94%的大学生使用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使用手机上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群体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约有2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下,54%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4个小时以上,26%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苹果、安卓等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微民,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信息和发布信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开启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1难度加大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进入了“时间无屏障”和“空间无屏障”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由于目前我国互联网现有法律尚不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存在着漏洞,大量虚假、反动、封建色彩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生的价值取向及道德认知。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对事件有着自己初步的判断,但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缺乏政治敏感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道德信念不够坚定。面对网络所传递良莠不齐的信息,由于鉴别能力的欠缺,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判断事件的真伪,从而极易受到不良信息与不良思想的影响,容易造成认知混乱、人格异常、交际受阻、情绪冲突、网络依赖等几个方面网络心理问题。

  1.2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依靠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通过讲个案、听大课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大学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也愿意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老师的直接灌输不仅不会被动的接受,还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挑战了教师的权威,相比之下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问题,从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及对新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是网络的主体,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于对网络文化和技术缺乏了解和运用,无法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更无法解决大学生因网络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教育者虽然掌握了网络技术,但由于网上教育缺少表情、形体语一言的交流,会丧失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真实心态,用文字表达有时难以起到言语表达相同的效果,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1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当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经常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的影响,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为此高校可根据大学生网络使用特征和需求建构起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功能系统,然后设计网站栏目和内容,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网站的管理,严格审查内容,规范内容发布流程,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规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等管理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确保发布信息的权威、准确,及时清除一些错误、反动或者消极的言论,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心理健康网站,针对大学生提出的院校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投诉、举报等信息,及时登记办理回复,传播校园正能量。

  2.2开展高校网络心理咨询

  随着未来网络沟通将更加的快捷和通畅,高校要与时俱进,紧跟当今互联网领域的新潮流,鼓励心理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博、微信、QQ等即时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公开校内心理咨询工作者的E-mail,这样可通过E-mail直接向心理咨询教师就有关心理问题寻求解答,教师在收到邮件后以负责的态度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高校要安排网络心理工作室的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主要是记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反映大学生现有的心理面貌,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从而建立动态监控体系。

  构建心理咨询“二元结构”模式,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出发,在明确高校心理咨询的任务的基础上,根据网络心理咨询和现实心理咨询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实现一定的分工与配合,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达成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目标。只有将网络心理咨询作为现实心理咨询的有力补充,和现实心理咨询共同发展、互补互进,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讨

    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众多的高校中已经逐渐普及,它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今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需要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加以适应。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高...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身处网络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非常重...

    sansa2025未命名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互联网工具的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网络工作平台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局面,增...

    sansa2025未命名
  • 浅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方法

    现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尤其是现在大学生的教育是比较开放的,他们更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到很多知识,同时网络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

    sansa2025经济管理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网络环境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其具备信息传递快,信息高度开发等特点。网络环境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将一些网络中的元素运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实现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与创新。本文将围绕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

    sansa2025未命名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 04 ― 0153 ― 02 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正逐步成为网络的重要创造者和享用者。网络及其网络文化带来...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