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企业需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索

sansa2025

  企业需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76-2

  0 引言

  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企业岗位需求已经成为一大主要的供需矛盾。除了总体经济环境问题之外,许多大学生都被用工单位认为缺少必要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是指在工作岗位中,人员应该体现出来的各种品质,个体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特质,其中包括团队合作、创新思维、道德人品以及专业技能等。[1]因此,这一重要概念逐渐成为社会各用人单位注重的关键,人们普遍意识到,知识、学历不是决定个人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职业技能也不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事实上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影响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培育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个人素质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个人动机、形象、社会角色等五个方面。同时,斯潘塞也提出素质冰山理论,把一个职业人就比喻为海里的一座冰山,其露水面出来的部分表现为行为、知识和技能等。这显性特点勾勒其表面。而沉在水下的却是其工作的自我认知、个性和动机,这是不可见的[2]。

  ■

  图一 冰山理论模型

  因此,通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特别对某种工作、业务或特定专业技能操作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快速进入特定的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它既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业潜能等。因此,培养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1.1 个人发展角度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已成为学校和家长的担忧。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的压力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成为高职学生进入理想就业岗位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高职学生被培养成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他们首先要被培养成有素质的公民,以适应社会以及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

  1.2 高职院校角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建立育人本身就以就业为终极导向。因为高职学生在未来将承担整个社会生产、操作和服务等各个行业的一线工作。这要求各高职高专必须以学生职业素养作为发展核心。与此同时,各院校的实践教育思维并未能从原本的大众化教育的观念转变。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电子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岗位需求与更新更加迅速,甚至在校三年的知识体系在毕业前已经被淘汰。因此,传统的理论授课和职业训练为主的教育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弥补这一难题所带来的“就业难”的影响。因为职业素养事实上有助于学生建立一种上进的求知和学习心态,尽管知识体系和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学生能够更轻易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在岗学习,更具灵活性。因此,从教育成本上来看,与其增加教师额外培训成本,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不如将有限精力投入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1.3 企业角度

  目前,学校普遍意识到职业素养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就业发展。在强调校企共育的今天,双方都一致认为职业技能成为是否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的要素。但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并不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拥有娴熟的操作和服务技能。因为在正式上岗之前,企业会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上岗培训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新手将会学习岗位所需的各方面技巧。因此,职业素养,特别是个人职业心理素质,成为企业招聘过程中最为看重的要素。毕业生可否被企业完全接纳?可否在岗位上确定好自身发展方向并且持续发展?这一系列问题正好是当前高职高专的教学和在校实习过程中应该考虑的。根据欧阳建友和李星星的调查和分析,新就业大学生主要缺失的职业素养可被总结为:诚信缺失、眼高手低、急于求成、跳槽频率颇高、缺乏劳动奉献精神、不愿意吃苦、团体协作能力差和纪律观念缺乏等主要特点。[3]这些课程普遍以职业道德、服从意识、诚信等三个方面对新手进行企业文化灌输。

  2 职业素养培养误区以及企业需求分析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育人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都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较大的误区。

  首先从社会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并且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也逐渐增强,但是,这种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不清楚一个事实:一个具有高级技术的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这一技能,而是包括整个企业有组织有体系的协作能力。

  其次,从学校出发,它们的误区主要是简单地将职业素养等同于职业技能,并把职业技能定位为唯一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甚至不能成为师徒模式,因为师徒的关系从根本上还强调一个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传承性。而仅以职业技能作为培训目的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可能只是技能的输出,缺乏开拓创新和责任心的建立,职业的延续性差。这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主要因素。

  最后,学校的培养误区最终也会传导到学生本身的思想误区。因为在缺乏必要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合理的职业规划的情况下,学生仅仅追逐成绩,将好成绩和好工作划上等号。到就业时才发现成绩好并非企业需求人才的唯一评判标准。总体上来说,对职业教育的误区具有较强的自上而下的传导作用。   而根据孙玲玲和徐璐的分析(图二)[4],在对主要的6六大职业素养比较过程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一个职业素养是毕业生快速准确地对企业整个办公流程和规范有系统清晰的认识。其次,服从上级安排和勇于承担责任超过了定期制定工作计划成为第二大重要的企业素养要求。

  ■

  因此,根据以上的统计数据的分析,高职院校不仅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大局观和系统分析意识,同时还要训练他们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以及相应的计划制定培养。

  3 高职职业素养培养总体思路

  教育具有较强的传导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系统分析意识也需要从上到下的传导。即是在学校层面就应该有一个系统化、符合新时代需求以及具有大局前瞻性的教育体系。因此,强调教育的主要因素“学校-社会-家庭”将持续成为系统化育人机制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学校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专任教师、教辅人员以及设备都成为人才孵化的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社会作为学校教育过程中延伸以及未来人才的受益者。所以,企业对育人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而家庭则是学生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教育环节,尽管在大学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相比高中以下阶段逐渐淡化。但是其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联动作用以建立素养培养机制。

  三方合作的核心是学校对企业的合理选择以及与家长之间的沟通[5]。一方面,在学校联合企业时,要确定企业能够达成职业素养这一主要共识。并且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权益。而在与家长沟通这一层面,学校更应该将企业需求以及学生实习表现告知家长,并且促动家长联合教育。从这一合作形式来说,明确三方的职责是最重要的基础。其中学校应起到枢纽和桥梁的主导作用。

  另外,三方的合作体系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第一阶段,也就是大一新生开学军训到大一暑假为止。这一年是学生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期,步入成年的新生开始对树立自身的初步社会和职业观。因此,人文知识主题教育和专业基础并举往往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到了第二阶段,即大二开学到暑假实习为止,学校就应该加强专业理论、职业行为和意识的塑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比赛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企业文化,遵守职业规范。

  当步入第三年的时候,企业的参与度将大大加深。作为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企业讲座入校和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学校向社会环境转变的过程将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家庭也将成为学生离开学校的教育延续。学校对家庭的教育反馈也可以通过家庭继续得到延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都会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指导。所以,这种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最终树立一个自始至终的榜样,学生也感受到这种延续性,并在工作中体现出其责任心和大局观念。

  4 结语

  职业素养离不开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更离不开学校、企业和家庭的三方联动合作。因此,利用教育的传导性,积极争取家庭在职业素养的参与将有助于体系化的人才培养。

  企业需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索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新时期下学生干部在高校团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研究

    一、研究学生干部所发挥作用的意义 高校学生干部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政治素质高、能力强,成绩优异,有社会责任心,在学生中享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学生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作为在校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年龄相仿,...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81-01 作文,是对小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它是学生最头疼的事,也是学生最不喜欢写的作业,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小学...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等师范专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探析

    为了能够满足我国新课程的改革需要,高等师范专科院校体育专业也在不断的对课程进行改革,但是通过对各师范院校体院教育专业的调查发现,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状况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更好的顺应时代需求...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校学习困难学生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在目前高等学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教务部和医学部教育处曾联合在北大医学部和元培学院启动了“学生学业会商”试点工作,...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222-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生评价制度,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和选拔功能,把学生评价局限于为学校管理服务,成为...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谈如何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提高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47-0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

    sansa2025理工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