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sansa2025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严峻的社会现实、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给大学生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人际关系问题、情绪调节问题等,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研究发现,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的低于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但是实验组接受音乐教育之后,该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对照组被试。表明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促进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教育使学生明确了自我意识

  大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发现“理想我”与“现实我”存在距离,往往会产生心理落差,由此“主体我”与“客观我”发生对立冲突,导致他们不能客观评价自己,有时很自信,会高估自己,有时又很自卑,又会贬低自己;有时觉得自己很成熟,有时又觉得自己很幼稚,内心很痛苦。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育,使得学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自我,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更客观,形成了稳定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更有效地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冷静地对待他人和事物、对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和预测,进而对自己的认识更全面。

  二、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不高,遇事易冲动、不冷静,而且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歌词、旋律、节奏表达出来,如开心、忧伤、痛苦、愁苦等。在音乐活动中,个体通过聆听歌词、演唱歌曲、演奏乐曲参与到音乐的抒情寄情中,来表达、发泄、控制情绪,消除烦恼。总之,音乐活动以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给人以精神洗礼和精华,这是个体在交谈、书写、阅读中不可能达到的情绪状态。

  三、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判断个体能否完成任务的标准之一,也是个体正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圈子较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的缺乏,导致多数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孤僻、逃避、心理设防等。面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而交往的途径和增进感情的方式却相对较少这种状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具有较高实效性的方法。许多音乐活动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首先,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创造出来的,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因此,音乐是团队合作的产物,音乐活动是一个团队集体的社会活动。在这期间,需要人与人沟通、协作、交流、配合、竞争、鉴赏等,这个过程要求个体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在无形中引导了个体处理人际事物的方式方法,消除了孤独感,提高了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音乐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智能水平

  音乐教材、音乐课程、音乐活动传递给学生大量知识,包括乐理知识、人文地理、历史常识、人物事迹、风景名胜等包罗万象。而且,音乐教育还提升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音乐鉴赏力,对某些音乐作品有比较客观的判断,而不是盲目崇拜;开拓创新能力,每一首美妙的音乐都谱写了一个引人遐想、发人深省的意境,它们或美丽、或忧伤、或感人,要想理解音乐作品除了观看音乐视频外,还要求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创造,产生一个与该意境相符的画面、故事等;反应协调能力,每一项音乐活动都要求个体迅速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并快速调整自己的肢体作出相应的反应动作,这不仅提高了个体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也锻炼了大脑的反应能力,使思维变得更敏捷。通过音乐教育的训练和陶冶,相当程度上提升了个体的智能水平。

  五、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许多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少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坚持,对学业成绩的要求极低,因此,在学习方面缺乏意志力、自制力、上进心。在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耐挫能力较差,处理事情缺乏自信心和责任心。而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制定针对性的音乐活动、选择专门性的音乐内容,可以改变学生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知,让学生找到改善个性的方法和途径。音乐教育的这种引导、激励作用往往是不可替代的,是其它方法无可比拟的,如缺少自信的学生,经常听励志歌曲,会因为某句歌词而重拾信心,增强意志力,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六、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

  大学阶段是个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的就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就是德育工作,而道德教育的实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道德认识、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教育都与心理学有关。而音乐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能够丰富个体的情感,激励学生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热爱人生,使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理性起来。而且,这种内化的理性情感还会逐步升华为外部一些列主动积极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同时,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使得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活泼、生动,这种氛围有很强的感染性,因此增加了相关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度,使学生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地面对挑战、面对人生、面对未来。同时,当各种负性事件、不如意降临的时候学生能理性行事,承担责任,乐观面对。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音乐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者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和引导功能。通过开展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优质的综合型人才。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农村中学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科学素养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onant J.)在1952年首次使用该词。最初将科学素养的概念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他在1958年使用...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主动的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探析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87-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现状和提升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思政课题“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现状及提升研究”(项目号Y201533546)的研究成果 党员组织生活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增强组织观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途径,也是对高校学生...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试论“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对“中国梦”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提法亲切,易于理解传播,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论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位

    一、学生干部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学生干部是高等教育的探索者 学生干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而言是探索者。李大钊有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