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

sansa2025

  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42-01

  一、缘起――“人文危机”的论战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杨振宁博士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郑重强调:20世纪比两次世界大战更具震撼力的是中华民族之真正的崛起,而使华夏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则有赖于炎黄子孙不屈不挠的韧性。这种韧性正是中华文明传统性人文精神的核心与体现。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人性论、人道主义、价值论等问题进行了春秋时代二千五百年后新一轮的百家争鸣,并渐渐地由解构走向重建,人文倾向越发明朗化。

  在西方世界中,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神本文化体系中,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重心,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人本文化的自我体现。人文精神,就是显现人类文化中的人类精神内涵,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其实,在早于欧洲文艺复兴五百多年前的晚唐时期,我们的先哲就已经发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自身的贡献远比神的贡献大的多得多,况且神乎其“神”的传说正是人类理想的虚拟。遗憾的是,中国人文传统为礼教文化所束缚,若使之有所突破,非社会变革下的冲击是难以“和平演变”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倾向”呢?当代学者中不乏将其与哲学、社会科学相提并论,也有将其称为“人文科学”,还有学者将“人文科学”语序稍加变动而为“人文学科”……莫衷一是,令人越发感觉互不搭调。原来这确是一桩无头官司,迄今断无定论。就其广义而言,人文一词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就其特性而言,是只能够培养和启发而不能够像知识一样传授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人文倾向”最恰当的注解应该是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中的“人”是群体本位的虚点,只有社会角色意识而无个体性的独立,整体文化导向是以牺牲个人、个性、创造性为代价维护社会的和谐,无形中使人在潜意识中铸就了“反社会”的倾向,即消极盲从又一盘散沙,缺乏合作精神。一方面偏重人文文化,另一方面却贬低科学文化,致使传统的人文精神发育不良。一元化的价值取向限定了成熟性的发展,而对现代西方的人文挑战,不战自馁。

  现代西方人文精神,包含着由“自然逻辑”―“神性逻辑”― “人性逻辑”的过程。伴随着工商文明,使社会逐步走向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各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化等。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突出个人本位意识,充分尊重个人创造力,使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全员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因而人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不是你得不到,而是你没做到”。

  二、途径――艺术教育方式改革的几种原则性建议

  (一)学生生源方面

  就生源问题而言,姑且抛开西方“宽进严出”的教育方式,因为我们的办学条件目前还承受不住这种方式的压力,还须在一段时期内实行择优录取。尽管近年扩招有“扩糟”之嫌,但是总不能“有教无类”。

  (二)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于必修课之外,多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学分累计成就学业,让学生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况且有的学生在读期间对某一门学科,即便你给他10次补考机会也不一定能真正及格,因为在他的头脑中没有形成那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具有操作性的能力。怎么办?靠加倍的选修相关学科替代并取得足够的学分即告功成。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什么非要一条道跑到黑,一棍子打死一条硬汉呢?

  (三)评价方式方面

  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实行弹性注册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他们自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也就自然会端正了。当然,弹性注册仍需有固定的年限,不能搞马拉松,否则谁也吃不消。

  (四)教育培养方面

  还应该试行毕业生回修与毕业生就业跟踪。回修,即低偿(成本)性有选择地回读进修;就业跟踪,以诚信的终极关怀即人文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避免做盲目的无用功。

  艺术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滋润心灵的功能,但不是靠讲座即可一蹴而就的集体活动。总之,先要完成一个从学校要学生学什么到学生在学校要学什么的原则性转变,使学生享有最大限度的学习主动权,这样才符合人文教育的精神。当然,改革会有阵痛,即使是不怕疼痛,还要经过专家的可行性论证,摸石头过河自然会有落水的风险。

  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指导研究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兴起,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了。如何在网络阅读中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指导作用,既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的课题,也是当代大学生阅读研...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基于流程再造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急速增长,学生整体结构趋向特殊性、复杂化和多元化,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固有的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历史形势。诞生于20世纪90...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分析探索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是各行各业建设的栋梁,大学生诚信对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举足轻重。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其在培养这一重要群体诚信素养的...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5001 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全新的教育思想呈现给每一个物理教育工作者,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有关物理实验的阐述,改变了以往的分组实验...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英语教学案例:基于主题阅读,优化学生思维

    一、案例的背景介绍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阅读课教学方式多样。 本文主要以教学外研社新标准八年级Module 12 Help Unit2 中的阅读Stay away from windows...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52-02 近年来,物流业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而这意味着国家将需要更多物流专业知识过硬、物流业务水平较高的高素质创新型物流人...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