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管理 > 正文

从艺术类高职院校看大学生信仰缺失

sansa2025

  从艺术类高职院校看大学生信仰缺失

  有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现状的确不容乐观。[1]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尤为突出,并且有蔓延的趋势。

  第一,信仰的真空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大学生活规划往往是模糊的、茫然的:要么是机械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来进行,几乎没有自己的主观规划,课余时间白白荒废掉;要么是完全摆脱学校专业课程,去做大量的社会兼职;要么是两者都不做,既没有搞好专业学习,也没有做好社会实践。这些都归因于他们对未来人生、未来社会角色、社会发展方向等缺乏一定的思考和某些信念的支持。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也并非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和认识都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如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展开调研,这是一个和信仰一样,自古以来,文人学者都关心的话题,也给出了不同的认识。学生们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分析和归纳一下,大部分答案都是围绕责任与爱而展开。责任与爱是人的一种朴素情感,这是感性认识。但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却把感性认识误当作了人生信仰,而感性认识往往是片段的、琐碎的,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必须经过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成为人生的支撑。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中,还有一种信仰状态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以就业为终极目标来指导和规划大学生活,往往以是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就业本领来决定是否参与学校活动或社会活动,这个原则并不是完全错的,而是过于单一化和功利性,一旦就业的问题解决了,他们的信仰也就随之消失,或不得不寻找新的信仰。所以说,感性认识和谋生途径并不能成为人的信仰,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人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信仰方面出现了思想与认识上的真空化状态,这虽然有利于我们推进优秀传统信仰的重建,但也易受到外来文化信仰的冲击,影响信仰重建的有效性与长久性。

  第二,信仰的冲突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国与国之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获得信息的地理范围越来越大;人与人交往的范围和领域也是空前的扩大化。各种文化价值观也随之而来,对这些价值观我们不得不开始分析、辨别、判断和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较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冲突表现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以下三类:

  一是信仰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冲突化。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总习惯把信仰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划等号,当现实状态与信仰理想相差过大时,会认为信仰和理想实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直接否定信仰内容的科学性,否认信仰坚持的必要性。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更推崇西方外来文化与信仰,因为西方的文化信仰更强调务实性与人利益。这造成了他们在思想上是偏西方的,而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依然是本土的,这样反而会加剧信仰的冲突。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信仰没有科学的分析,主要是因为缺乏看待问题和判断事物的基本方法,尤其欠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导致感性认识因没有吸收间接经验而难以上升为理性认识,更难以内化为自觉行动,信仰的坚定性必然受到冲击,甚至被推翻。

  二是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的冲突化。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信仰与追求,时代的发展不仅促进信仰的发展也使得这些不同的信仰间相互影响,尤其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有学习东方传统艺术的,有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更多的是二者的结合,而隐藏在这些艺术载体背后的价值观念,并非是他们所能完全理解的,难免会产生冲突。同时由于学习历程特殊性,他们缺乏锻炼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的过程。这使得信仰冲突化的状态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产生冲突对象非错即对的二元化状态,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性格特征,也使得信仰重塑的过程显得尤为漫长,给艺术类高职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是信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化。信仰的传统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信仰是神圣的,不容玷污与破坏;信仰是坚定的,不容置疑与否认;信仰是社会性的,个人信仰就是全社会的信仰;信仰是毕生追求的理想,为之奋斗终身;信仰是超验的,往往要靠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奋斗才可能实现;追求信仰是一个痛苦与幸福同在的过程。如新中国的成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这是几代人的共同信仰,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交融,信仰的现代性也比较突出:信仰是世俗化的,通常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整的;信仰是个人的,和社会关系不大;信仰是各种大小目标的结合体;信仰是经验的,个人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信仰是具体的,与内心情感的关联具有阶段性。众多研究已表明信仰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并不是完全冲突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但是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在思想上尚未做到二者理性的、科学的结合,导致了信仰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化。如对待传统信仰,他们往往缺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更不擅长结合社会实际赋予传统信仰新的时代价值,更不会根据时代要求将优秀传统信仰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面临二者的相互较量时,他们往往站在更强调个人利益的现代性立场上。这些使得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重塑的过程显得更加复杂与曲折。

  第三,信仰的附和性。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不论是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还是思考方式与心理素质等,都带有自己明显的特色。由于共同拥有对艺术专业的特殊情感,使得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远远超过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影响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往往还包括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等,这就容易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信仰的简单附和性,即盲目追随同伴或同类人的追求,缺乏独立的思想与独立的分析。这种盲目的追随有时也发生在艺术高职院校的师生之间,其影响程度也超过学生之间。信仰的简单附和性,盲目追随他人或所谓的“个性”,都是表面化的东西,从来不去思考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只是一味的不加区别的追随和效仿,难以成为人生发展的支撑,更不会成为人生的信念。一旦他们遭遇到困难与挫折,追随与效仿的东西往往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寻找到出路,内心深处出现慌乱与盲目、纠结与郁闷等心理困扰,严重者可能产生厌世的想法。信仰的附和性还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对同伴或同类人信仰的简单附和是为了获得一种归属感、存在感和价值感,内心深处不一定认同,也并不能形成自觉行动。信仰的简单附和性还有可能来自家庭理念的影响,父辈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与社会要求相符合;有时则是消极的,如过于物质化的信仰等。

  从艺术类高职院校看大学生信仰缺失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走出地理教学的误区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95-01 现代化的地理教育,必须把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除了对学生有统一的知识技...

    sansa2025经济管理
  • 发展学生主体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 (1)发展学生主体性能够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学习。这也已经成...

    sansa2025经济管理
  •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衡水学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和职责。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地迈...

    sansa2025经济管理
  • 从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谈高师学生书法素养培养

    一、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都非常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特别指出“书法教育要‘软硬兼修’”。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

    sansa2025经济管理
  • 有效学习理念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279-02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永远的主题,教与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

    sansa2025经济管理
  •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长久以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它是英语教学与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英语写作却一直是我国学生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不能打破母语思维的束缚,在写作中经常出现各种语言错误,其根本原因是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负...

    sansa2025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