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工科类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sansa2025

  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72-01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要让学生“动起来”实现耳、眼、口、手、脑的协调,教学时,教师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习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学时,我常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我先从盘子里取出一个桃子,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剩余的那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对学习“0的认识”产生浓厚兴趣,顿时课堂活了起来。

  二、给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

  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打好理性认识的基础,改变“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教材在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机会,通过比一比、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摆一摆等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并且一根一根地摆好,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人们一眼看出是11根?学生想出了几个方法:①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②左边摆6根,右边摆5根;③左边摆7根,右边摆4根;④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⑤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归纳出,后两种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实质都相同,都是先摆出10根,再摆1根。教师再归纳,为了清楚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捆成1捆,表示一个“十”。学生在摆11―20中其它数时,都能很自然地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或者2捆,从而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总之,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试一试,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且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中受到启发。我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进行操作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从两个方面自主地探索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一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二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样不仅自主地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

  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沦。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通过合作交流,在伙伴们的回答声中产生“顿悟”,找到出路,在同伴面前畅所欲言,交流不同想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同时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入手,采用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的、有趣的合作交流形式,使学生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使用,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注意经常变换形式。求新求异是小学生心理特点之一,可以变换形式,如自由找伙伴交流、小组长找组员交流、同桌交流、教师确定学生进行分组分层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其次教师注意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交流,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看法,让他们自主交流。不要过多限制时间,让学生自己把握时间尺度。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不同意见,大胆猜想,不急于得到圆满答案。鼓励让后进生先发表看法,不作出对或错的判断,再让优、中生发言,各抒己见,并大胆提问,让后进生自己作出选择并说出理由。让整个交流过程在民主、和谐、有趣的氛围中进行,学生心情放松,胆子也大了,想法也多了,脑子也转快了。合作交流既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更促进了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合作,扩大信息交流的渠道。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努力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5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方式最大的转变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授,还应注重学生思维...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基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本质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1]明确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间题”、“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我们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通过改革与尝试,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材内容...

    sansa2025未命名
  • 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属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的管辖范畴。殊不知,数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之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品行还没有形成一个定式,所以在这期间...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