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管理 > 正文

“微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sansa2025

  “微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微博作为新生社交网络平台,凭借信息传播方便快捷、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互动形式平等双向等特点,成为了网络社交平台中的“宠儿”。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6.49亿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2.49亿人,网民使用率为38.4%。大学生作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纷纷成为微博的“粉丝”,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及思想状态深受其影响。“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机遇

  1、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微博平台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和书本学习来获取信息,而微博则以更开放的姿态为受教者提供信息――微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点赞、推广等操作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微时代”,不同的观点都能“发声”,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且,微博的操作简单快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网站或手机客户端发布、接收信息,打破了课堂、校园环境的时空限制,使随时随地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成为了可能。

  2、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向隐性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灌输”的方式,形式单一,由于不能有效渗透,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被受教育者排斥。“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可以隐秘而有效的进行――微博可以综合应用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加上140字的上限、亲切俏皮的语言,教育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014年,四川大学思政教研室推出“八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活动,即用生动的微视频来诠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上传到微博后,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响,视频点击率超过1400万次,起到了春风化雨的绝妙效果。

  3、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流平台

  微博社交平台的出现,打破了教育活动主客体之间较少交流、被动交流、单向交流的局面。微博是大学生发表言论、袒露心声的“观念场”,教育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微博,成为学生的“粉丝”,增进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发表“评论”性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双向互动;对大学生集体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研判,防止和及时处理共振效应下引发的集体性事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预见性和前瞻性;通过微博有效监控、正确引导校园舆情,破除虚假和不良信息的误导。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主体凭借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广博的知识水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获得学生的认可甚至“崇拜”。“微时代”教育者的权威有所动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陷入“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的困境。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自由选择“意见领袖”,不再对思政工作者“言听计从”。而且一些教育者因循守旧,不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常常对于受教育者口中的新事物不知所云,出现灌输信息与微博信息不对称、相矛盾的现象,挑战教育主体的地位。

  2、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认知偏差

  微博在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裹挟着大量的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趁虚而入,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微时代”,网民的情绪和声音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会变得非理性、易激动、少判断、易被权威左右,因而容易走向极端”。现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情绪易激动,但由于涉世未深,辨别能力弱,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看法简单化、扁平化,易被别有用心者的虚假的、煽动性言论误导和利用,产生过激行为,甚至引发恶性的群体事件。

  3、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为团活动、理论学习、管理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始采用新媒体平台,如党委网站、校园BBS、腾讯QQ群等。但是,这些网站仍然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内容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无法适应高校学生对信息的需要;加上一些教育者不与时俱进,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载体,这些网站逐渐成为“僵尸网站”,教育活动收效甚微。

  三、多策并举,增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树立“微时代”观念,搭建交流平台

  “微时代”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消解了传统思政工作者的话语主导权,使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尴尬。“变则通,通则达”。教育者要自觉树立“微时代”的观念,坚持与时俱进,主动开通个人微博,积极搭建双向交流平台,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深度互动,通过转发、评论、写微文等操作将正确的教育信息隐密地传达给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2、融入“微生活”圈子,合理引导舆情

  微博作为“微时代”人际交往的平台,反映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校园舆情。要掌握“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引导校园舆情,教育者必须深度融入“微生活”,体察“微情”,会讲“微言”。这就要求教育者密切关注学生的微博动态,从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把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建立校园舆论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化解舆论危机,用亲切的微博语言合理引导舆论走向,弘扬校园主旋律。

  3、凝聚“微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依靠单个教育者,更有赖于教育者队伍整体的建设。凝聚“微力量”,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个人魅力,还要增强教育队伍的综合实力。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语言,自觉的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微时代”的网络交互平台对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理论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实际。另外,还必须凝聚校园“意见领袖”的力量,发挥其连带效应。

  4、增强“微意识”,提高认知水平

  当下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很强,但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对问题的认识往往简单化、片面化,明辨是非能力弱、责任意识不够、自律能力差,仅凭一腔热情,很容易被微博上鱼龙混杂的消息蒙蔽甚至利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微博环境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及时扼制虚假信息、不健康信息和不当言论;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坚定其政治立场,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微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0-0-01 2007 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提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

    sansa2025经济管理
  • 音乐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

    音乐是一种有关声音的美的艺术,但是它有别于一般的娱乐和消遣,音乐教学是一种比较直接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方式,在音乐课的学习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识谱、唱歌等,教学更重要的责任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

    sansa2025经济管理
  •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66-01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程度对学习的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如果学生不去学习,再先进的教学理念、...

    sansa2025经济管理
  • 谈中职烹饪教学中学生艺术性的培养

    当今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计划的确定原则是以培养艺术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俨然成为了当今的一种经济趋势,在此趋势的推动下,全新的科技手段与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而这就为艺术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在此基础上,以中职的烹饪实际教学为...

    sansa2025经济管理
  • “以读为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知过程,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高审美的途径,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点就在一个“读”字上。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读”,“以学生读为主体”...

    sansa2025经济管理
  • 从朱光潜社会公德教育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15-01 一、朱光潜社会公德教育 朱光潜一生著述甚丰,且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是一位以...

    sansa2025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