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sansa2025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自救互救和逃生避险技能是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1],所以大学生是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的主力军。增进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推进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急救方面的差异,促进各院校急救教学的发展,我们于2013年8月,对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2011级在校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四-五年制本科大学生1000人,年龄21-23岁,其中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两组年龄、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填报志愿和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参考曾萍的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该问卷分六个一级目录,其中第一个一级目录为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三个子目录。第二个一级目录为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下设网络电视,课堂,书籍、宣传报纸,亲人朋友四个子目录。第三个一级目录为心肺复苏术,下设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正确的部位、单人做心脏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心脏骤停后心脏复苏的黄金阶段四个子目录。第四个一级目录为环境损伤急救,下设中暑的急救处理、溺水者的急救处理、遇到触电伤员的现场救护三个子目录。第五个一级目录为中毒急救,下设因饮酒过度导致昏迷的急救处理、对轻度食物中毒的病人的急救原则、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三个子目录。第六个一级目录为创伤急救,下设手指意外切伤的急救处理、皮肤烧伤的急救处理、被猫狗咬伤的急救处理、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的急救处理四个子目录。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预实验其信度为0.82,效度I-CVI为0.78、S-CVI为0.90。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同一时间,不同院系以不记名形式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1000份,其中在校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对个人信息不完整、填写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1.2.2数据统计所有问卷统一编号,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统计描述,计量数据用x±s表示、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见表1.2

  3.讨论

  3.1在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认知水平存在的差异

  3.1.1对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医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术步骤、胸外按压部位等急救实际操作掌握熟练,而非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几乎出现了知识的盲点。其差异可能是由于医学生在校时能通过相关急救的专业课、选修课来系统的学习。

  3.1.2对中毒相关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虽然酒精过度导致昏迷、食物中毒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大多数非医学生缺乏对毒性物质、中毒机制、救治知识的学习。

  3.1.3对创伤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存在较小差异

  大学生发生手指意外切伤、皮肤烧伤、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等情况极其普遍,但非医学生常常在关节挫伤后选择热敷还是冷敷等问题上纠结。

  3.1.4对环境损伤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尚不能认为存在差异

  中暑、溺水、触电等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课堂、生活中都常有涉及且容易掌握。

  3.2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途径分析

  在校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医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而非医学生大多通过亲人朋友,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急救知识。相比之下,医学生获取的急救知识更详细、广泛,对急救知识获取率较高,而非医学生接触的急救知识过于片面、简单,对急救知识知晓率较低。因此,选择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于掌握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3.3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的对策和意义

  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在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仍有欠缺。而学校教育是普及医学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最佳、最根本的途径,而且效果好。应主要采取开设健康课程教育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健康和急救知识水平。其中非医学生理论知识尚未扎实,应增加急救知识的讲解,且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操作口诀,使学生能够对急救知识理解透彻。医学生应增加急救操作实践课,使知识与操作相结合,提高医学生急救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等来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的整体水平。

  总而言之,大学生普及医学健康和急救知识既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和学生欢迎。[2]并且加强普通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的参与实施现场救护,提高总体急救掌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

  指导教师:黄双丽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何为动手能力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敢于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动手操作、制作等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顶岗实习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通过“担当起本职工作来学习”或者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替别人当班来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新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校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保障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大学生生活费用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如何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关键。...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学生信息行为模式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0-02 当前的大学生是在网络与社会信息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而且思维活跃,对信息较敏感,且潜在...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