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初探

sansa2025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初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战场,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健全健康人格、挖掘心智潜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攻手。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各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是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将心理健康课程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其实效性受到人们的诟病。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形成健康心理,保持积极情绪。而传统教学模式非但难以实现目标,甚至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起到反作用。

  笔者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于2015年10月份对华中地区5所高校的共计896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期待值高,同时失望度也较高。在课程设置方面,80.91%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非常重要,87.72%的学生认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生认为最应当学到的心理学内容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情绪管理(50.89%)、学习心理(46.65%)、人际关系(46.21%)自我认知(40.40%)、爱情心理(33.59%)和网络成瘾(27.34%);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有80.47%的学生认为不应当设置试卷考试,84.6%的学生认为应当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可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确实存在问题,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彻情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及课程的实用性。

  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目的的过程。情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学效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行为中伴随着产生的情感与学习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情感态度上对课程认可,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给学生减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只有学生情感上认可,态度上接受,才会把学习心理健康看成乐趣,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要保证情感教学有效应用到实际,需要设置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更需要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教学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显著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而传统传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死记硬背式灌输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违情感教学模式的初衷。另外,传统课堂环境严肃而生硬,学生的天性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调动课堂内的有利因素,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减少学生功利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前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如考试、论文反而加深学生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具有强迫性和功利性,使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样化、更轻松、更实用的课程考核体系应当被积极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

  (三)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愉悦。

  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应用,要突出这个特点才能使得学生内心真正接纳和喜爱这门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更倾向实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情景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拟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

  (四)转化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丰富,传授方法不当教师容易成为机械的灌输者,从心理上被学生排斥,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具体操作建议

  现有对情感教学应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笼统的而非具体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情感教学应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实际中,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操作,将操作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初步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实际操作方法,旨在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案例引发讨论与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成知识的讲解。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讲――情绪控制,以本校学生刘某某(化名)为例,介绍其面临的两难困境(学业压力与异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终于爆发出情绪问题,提问引发思考“假如你是小刘,应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小刘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情境讨论平均每两个课时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优点在于引发主动思考,学生积极性高。

  (二)巧用课堂内外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灵活多变地利用课堂内外因素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例如:在绪论部分,介绍心理学之前提问学生是哪个星座,讲出这个星座的种种特性,再提问同学们相信不相信,最后将星座与科学做对比;第十一讲挫折应对中,引入肯德基创始人的案例,讲述挫折应对的重要性。平均每节课一次,课前充分准备,学生反应较明显。

  (三)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现实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效果更加明显。另外,以自身为例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投射反应,清晰地认识到人格的界限。

  (四)组织分组对抗,引发良性竞争。

  分组对抗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对抗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学期共计4次,效果显著。

  情感教学模式需要深入探究,影响情感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焦虑、抑制、性格、学习动机等。笔者虽然给出情感教学模式实际操作的建议,但是太过笼统,也不可能写入教学计划中去。笔者考虑,如果从影响情感的因素入手,将情感教学分维度地进行实际操作,可能会给情感教学模式一个明确的方法。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很适合情感教学模式,两者的结合会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产生新的生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初探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225-01 一、高校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大学生入学后生活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sansa2025理工科类
  •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及管理探析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概述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涵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85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

    第二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力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七点:一是保持强烈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二是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三是保持健康情形...

    sansa2025未命名
  • 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存在问题研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它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为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素质良好,人格健全的大学毕业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频频发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告诉我们我...

    sansa2025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