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原因探析

sansa2025

  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原因探析

  当今社会,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学子提出了高要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中后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在面对学习考试、就业、考研、生存和适应环境等压力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孤独自闭、学习障碍、沉溺网络、人际交往障碍、急躁冲动和抑郁症,等等。分析和研究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并进行积极应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各种问题和意外的发生,对高校而言尤为重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成长中的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

  1.社会急剧变革使之产生迷茫心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迅猛发展、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出现很多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对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有很大冲击。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了文化的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出现危机。大学生对传统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对外界、对自身充满矛盾和迷茫。

  2.自我评价失调使之产生自卑心理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最迅速的阶段。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学生,大多数是中学时期的“佼佼者”,学习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习惯自己的优势地位。但是进入大学后,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他们面临学习考核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同时伴随文体、特长、社交能力及阅历的差异,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理失衡。

  3.不善与人交往使之产生孤独心理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习惯、爱好、才能千差万别,相处中难免会磕磕碰碰,处置不当便会引起冲突与矛盾。特别是当今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严重,在交往中往往过于争强好胜,对人严对己宽,缺乏处世能力和团队精神。某些大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导致人格分裂。

  4.生存就业压力使之产生焦虑心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由长期以来的国家包分配转向自主择业。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考研、出国、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就业择业的压力,这种压力也就直接转移到学习上。因此,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适应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这使他们感到非常疲劳,一旦结果不理想,就容易产生焦虑感和挫败感。

  5.家庭经济困难使之产生苦闷心理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的现实。这对于那些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地区、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来说,筹集学费和生活费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承受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无法完成学业。

  6.恋爱情感问题使之产生困惑心理

  青年期是“恋爱的季节”,大学生的情感特别丰富,但情感的稳定性不足。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往往过于浪漫,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某些学生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理困惑,而校园恋情往往是易开花,难结果,成功率不高。恋爱成败带来的情绪变化必然影响学习,对爱情的失望和深深的孤独感是失恋者常见的心理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地排除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由失恋到失志,再到出现报复心理或绝望心理,甚至走向极端,造成悲剧。

  7.不当家庭教育使之产生烦躁心理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仍然是应试教育体制,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健康人格、性格的培养。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生活溺爱、包办过多,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另一方面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容易产生恐慌、内疚、烦躁心理。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值,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高校可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服务网络,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原因探析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何为动手能力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敢于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动手操作、制作等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顶岗实习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通过“担当起本职工作来学习”或者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替别人当班来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新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校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保障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大学生生活费用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如何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关键。...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学生信息行为模式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0-02 当前的大学生是在网络与社会信息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而且思维活跃,对信息较敏感,且潜在...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