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管理 > 正文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sansa2025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46-0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应该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有完整的健康人格。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多种冲突与矛盾。如果这些心理矛盾得不到合理地处理和正确地引导,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当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招生规模扩大、就业双向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表明了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定决心。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1.家庭教育缺失 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多数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就把主要的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无形中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他们贪图享受,性格孤僻,好高骛远,适应能力差等弱点。

  2.环境适应障碍 学习上,由于学生对大学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和学习特点的不了解,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和不平衡感。生活上,由于没有了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一切都要靠自己安排,难免会感到手忙脚乱,从而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自我评价上,到了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有不少大学生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当遇到考试失败、评奖落空、竞选失利等情况时,可能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表现出自我怀疑的倾向。

  3.人际关系危机 由于从小生活在溺爱和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在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自我中心型”的不良人格,当进入大学后,这种在家庭中的利益独占性和排他性被自然带到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近年来,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随之产生的失恋、单相思、与恋人闹矛盾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果大学生面对这些情感上的创伤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则很容易出现过激的应激心理反应。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成熟。高校应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保障、以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并开好一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把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通过开设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等,使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和解决学生心理障碍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这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技术,还要有积极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宽阔的心胸。一方面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完善相关组织机构。成立由校、学院、系、学生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师生中建立“观察、发现――鉴别、监控――干预、处理”的网络体系。二是要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同时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落实到班级和寝室,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

  高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心理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要有机结合。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整个大学阶段和大学校园内外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走向社会的激烈拼搏和竞争是很有益处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只有动员广大社会的力量才能让大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下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毕业以后能够马上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作贡献。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

    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对大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同时更体现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取得了一...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68-02 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复杂多样的社会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

    sansa2025理工科类
  •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意见》 中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升其心理素质,增强学...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刍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 03-005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26...

    sansa2025经济管理
  •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在国内外到目前为止尚未统一标准,并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心理健康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为:交接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和...

    sansa2025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