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管理 > 正文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德建设路径

sansa2025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德建设路径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基本可以分为学习、沟通、研究、实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外部需求。教师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价值观和品行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其工作效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四个平台中的接纳融合程度和四个平台自身之间的衔接稳定程度。学习阶段,需要教师对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沟通阶段,需要教师对各种困惑耐心细心地解答;研究阶段,需要教师不遗余力地配合学生分析、钻研;实践阶段,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地辅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总结。教师的工作贯穿于四个阶段之中,现实中每个学生群体都是这四种阶段的不同组合,且不断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长期性、重复性的巨大工作,教师的师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学生工作的投入程度。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强化教师师德建设。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师生共享价值观,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都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校在开展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建设和道德品质教育,纠正教师和学生价值观偏差,引导他们建立共享价值观。共享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方向取得一致性,形成公共意识,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师生共享价值观的建设途径有:(1)定期安排和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注重实效,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重点是要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2)具体政策引导,通过制定具体明确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促进师德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3)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亲和力,组织青年教师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增进友谊,培育师生之间的信任与默契,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相互的责任感。

  第二,优化师德评价机制,保障师德建设的开展。师德评价是通过外部对教师师德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对教师起到监督与激励的作用,以达到强化师德建设的一种形式。优化师德评价机制,首先就是师德评价体系的优化。“师德评价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能比较全面地、科学地反映师德的内容,同时在现实中也具有可操作性。师德评价的目标是要正确反映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学校利益相关者对教师的评价。因此,要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结合起来,要把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严格分开来,能够自主、公平地反映客观事实。”[1]其次就是“加大学生评价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并针对意见进行详细的调查,让教师意识到学生的重要性,促使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重更加关心学生,真正热爱每一位学生。”[2]最后,还要硬化教师师德评价结果,做到结果透明、奖惩公开。对于不称职的教师予以严厉的惩处,对于表现卓越的教师要大力嘉奖,通过树立正反面的典型规约教师的行为,提高广大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重构德育教师心理,推动教师现代化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也强调着教师的现代化。要实现学校德育管理的成功,德育教师心理的重新建构非常重要。学者蔡怡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1)包括德育管理在内的整个中国教育面临着重新设计;(2)德育管理者的传统心理特质现代化的转型,成为现代化的障碍;(3)德育管理的现代化呼唤着现代化的教师。同时,她通过分析,还给出了重构现代化德育教师心理的八大要素,即迫切的求变心、冷静的理智感、个人的效能感、知识的价值观、现代的信息观、全新的时间观、明确的制度观、开放的民主观[3]。通过对德育教师心理的现代化重构,克服其不关心公共事务、思维陈旧、恐惧创新、忽视实践的孤立的自利的传统人格特征,发扬其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目光长远、思路开阔、尊重知识、关心学生、富于责任感的开放的公益的现代人格特征,从而发挥德育教师在“四个平台”教育模式中的精神导向作用,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总体而言,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意识,提升品德修养、增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师德建设的切实到位,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建立师生共享价值观,优化师德评价机制,重构德育教师心理是促进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教育方法合理,师生关系和谐,才能稳步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德建设路径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各高校,它主要是以“两课”形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高校还会组织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作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手段,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现代大学生以“90”后...

    sansa2025未命名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45-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近些...

    sansa2025未命名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有所研究。在刘达临1985年的著作《思想政治工作于心理学》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概念、要素、优化途径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基本...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41-03 “教辅联动”意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教师与承担日常管理工作...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策略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课题,目前有关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更好的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sansa2025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