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校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的原因分析

sansa2025

  高校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的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进行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思维的激烈碰撞,大学生的学习观念正逐渐受到社会功利化思潮的影响,立竿见影的学习目的,短平快的学习模式,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学习的功利化在短期内可以创造一定的“华彩效应”,但从长期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的表现

  功利化学习是指以功利原则为依据,为追求眼前的功效和现实利益而进行的学习。

  1.1学习内容的功利化倾向

  (1)在高考志愿选择上,学生只根据“今后是否好就业”作为报志愿依据,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2)在学习中,重视应用性、技术性强的课程学习,忽视提升综合素质的公共课、基础课课程学习,表现出以就业目标为第一导向的功利化学习理念或以考研为目的的学;(3)将大量时间花在考取英语、计算机、会计证等各类资质证书上,这种功利化表现在一些高校冷门专业大学生中尤为常见。

  1.2学习时效的功利化倾向

  (1)以“短、平、快”为形式的时间安排。一些学生采取密集学习的方式,将四年学习的知识内容在两年甚至三年内完成,只注重完成学习科目,而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和个人综合素质的积累和提高;(2)以“快、捷、简”为目的的效益模式,力求以最简便、最省力的方法取得好成绩,缺乏钻研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1.3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倾向

  (1)以实用价值产出为目的的学习。学习是为了掌握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技能,而非对某重种知识在某一领域发展前景的深刻认知和掌握;(2)以评价标准为导向的学习目的,学习是为了获得好成绩、奖学金和荣誉,而非为丰富个人内涵,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3)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学习,以期在干部竞选、入、评优等方面得到实惠,功利化色彩较为浓厚。

  2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导致的后果

  2.1教学资源浪费,效果无法保障

  (1)学生选择性参与实用性课程人满为患,而人文社科类公共课程却门可罗雀,一些优秀的公共课程无法起到启迪学生思想的作用,造成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2)师生评教重生轻师,加之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的心理问题,教师更难放手治学,授课效果难以保障。

  2.2专业生态恶化,大学精神弱化

  功利化思想使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更加重视应用性学科,而轻视基础和人文学科,高校也迫于现实,纷纷进行专业调整,压缩了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招生人数,扩大了实用性短线学科的办学规模。不仅影响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自身内涵的发展与延续,造成专业生态恶化,还会使学生学习没有创新的思维作为目标和归宿,只一味的用证书、奖状、分数衡量其价值所在,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道德素质滑坡。

  2.3学生价值观偏移,理想信念淡薄

  功利化学习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学生本人,它抑制了大学生追求新兴知识技术的积极性与热情,阻断了其追求高尚信仰、培育奉献精神的勇气,使之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也没有可靠的精神支柱,难以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大的作为。

  3高校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原因分析

  3.1传统“功利化”价值观对学生及家庭的长期作用

  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是古代社会“读书实用论”在新时期的变革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对读书是“提升个人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的终身追求的目的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家长对学生也多以灌输“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为基础理念,使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更为现实、赤裸,更注重实用实际。

  3.2社会功利化“成功论”与社会竞争的共同作用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人才的急缺和具有实用性专业技能人才相对不足的矛盾,学生在考虑未来就业方向时为争取更多的优势,更容易急功近利的将社会现实需要作为打造自己的首要指标,忽略了基础道德礼仪、政治素养、理论学习的累积。加之当前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明显偏于物质化、金钱化,更助长了大学生功利思想的发展。

  3.3高校人文精神缺失和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变革以及学校办学评价以就业率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的出现,高校办学逐渐从“学术殿堂”向“技术工厂”转变。弱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偏重学生毕业“销路”,部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尚未找到一个相对完善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动力。

  3.4大学生个人身心素质的发展困局

  高中学习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关注的是成绩,而对其思想成长的关注较少,学生的个性及心理发展未得到重视。进入大学后,学生在身心逐步向独立成熟转变过程中,易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易被一些表像迷惑, 注重短期效益、逃避社会责任。

  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发现和解决学生功利化学习的问题,是促进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大学教育精神内涵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观,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要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激发学生正向学习热情;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特性,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空间,使大学成为真正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

  高校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的原因分析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学生智力差异研究及与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2-001 一、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碰到了一些难题。难题之最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学...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上海市某高职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认知差异测评

    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开发和提升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部在进入本世纪初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从《课程标准》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充满着生动丰富的深远博大的人文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虽然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一样,其高低也与后天培养有关。现代社会是创新社会,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教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而语文学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音乐专业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51-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自我,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