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从择业动机看高校对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sansa2025

  从择业动机看高校对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一、大学生村官与准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准大学生村官,从广义上讲,是指报名参加村官考试的所有在校大学生;从狭义上讲,是指已经通过村官选拔,但还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大学生。准大学生村官的数量与质量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村官具体工作的开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对准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的分析

  择业动机是指选择什么职业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该职业的一种思想认识活动,是决定大学生对所选职业渴望程度和热爱程度的根源。总的来说,准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理想型择业动机

  持有理想型择业动机的准大学生村官通常拥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且能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他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村官工作有较大的兴趣,渴望为改变农村现状、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但是,现实中拥有理想型择业动机的大学生并没有占到准大学生村官的多数。

  (二)功利型的择业动机

  持有功利型择业动机的准大学生村官是目前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通常注重工作的经济性、长期性和发展性,择业的出发点也更倾向于满足个人利益。当前不少准大学生村官认为,一方面当村官可以作为丰富社会经验、积累人脉关系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村官工作还可以享受随之其后的求学、就业、升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当村官”并不是他们工作奋斗的长久之计,反而成为了他们职业生涯中一个观察形势、积蓄力量的转折点。

  (三)盲目型的择业动机

  持有盲目型择业动机的准大学生村官,或是自身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人生理想模糊不清,被迫选择当村官;或是自身在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但通过不正当手段混入了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他们对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认识肤浅,缺乏兴趣,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盲目性和避世性。

  受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与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准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在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与集中化并存的复杂格局。部分准大学生村官暴露出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功利心理过强以及职业规划脱离实际等严重问题。带着“目的”考村官、奔着“优惠”当村官的动机和行为不仅不能为新农村建设引进人才,反而会滋长更多的社会“蛀虫”。

  三、高校对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的基地。针对当前准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不同择业动机及其暴露的问题,高校有责任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为广大农村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一)从思想上为准大学生村官纠正不良的择业动机

  高校应切实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心,鼓励广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高校不仅要鼓励准大学生村官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激励其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还要强调错误的择业动机可能带来的危害,随时为怀有过强功利心理、投机心理和盲目心理的准大学生村官敲响警钟。

  (二)从教学上引导准大学生村官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动机

  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建立“2+1+1”的教学模式。“2+1+1”是指两年选修课、一年培训班和一年工作实践。目的是通过选修课教育,筛选出乐于投身农村建设的大学生进入专门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接受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并最终通过实践锻炼,增强其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即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动机。

  (三)从实践上督促准大学生村官坚持正确的择业动机

  高校应与当地乡镇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村官实践基地。其前期实践可以以参观农村生产生活、进行农村社会调研为主;后期实践则应以模拟管理、挂职锻炼、体验农村政务为主。同时通过“导师帮带”及时解决准大学生村官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理论、技术和人际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展基层实践,鼓励准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培养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良好品格,督促其在面对艰苦条件与现实诱惑时,坚持正确的择业动机不动摇。

  总之,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摇篮,是向农村输入人才的源地。如何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质量、端正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是高校对准大学生村官培养、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新农村对人才的持续需求,高校从准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角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从择业动机看高校对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对大学生哲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2017405 哲学素养通常是指理性地认识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通达地驾驭自我和从容处世的能力。作为人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均衡健全的哲...

    sansa2025教育师范
  • “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 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多数“90后”经管类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悲观、不满、自卑、从众、依赖、攀比、自负、懦弱等心理问题。据此,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助其确立正...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机制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关...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 要: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方式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和学生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式和来自社会和学生的新要求,一定要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体系,通过大...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刍议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J2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81-02 设计素描作为中职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造型基础的功能,还要担负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责任。因...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