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sansa2025

  摘 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多数“90后”经管类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悲观、不满、自卑、从众、依赖、攀比、自负、懦弱等心理问题。据此,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助其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克服就业心理困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信;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和谐的就业心理环境,帮助“90后”经管类大学生调控就业心理。

“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键词:“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日前,全球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迈向艰难的复苏之路。这无疑给高校经管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今年,在各种招聘现场,“90后”们表现出的个性、自信、主见让用人单位刮目,但求职挑剔、缺乏耐性、不愿当“岗奴”的种种心态也让不少单位不敢轻易伸出橄榄枝。[1]为此,为促进“90后”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他们的就业心理及其归因,重视他们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调查发现,86.5%的同学感受到了就业压力,并且46.6%的同学认为面对就业压力会出现心理问题,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86.9%)、悲观(52.4)、不满(47.3)、自卑(44.4%)、从众(38.5%)、依赖(38.2%)、攀比(34.5%)、自负(18.9)、懦弱(14.9)。

  1.焦虑心理

  毕业前,部分大学生感到“大学过得太快了,四年没学到什么,工作又难找”.因此,在就业时,一方面感觉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致使他们在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自己能否找到满意工作,甚至能否找到工作,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自己是否会被用人单位拒绝”等一系列不确定问题,表示担忧,往往产生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心浮气燥、身心疲惫;学习上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生活中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2.悲观与不满心理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十分不自信,认为找工作靠得就是关系与金钱。因而,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关注阴暗面,而忽略了积极面,致使他们一味地退缩,最终丧失了很多就业的好机会。悲观心理导致其对学校与社会等产生了不满情绪。45.1%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表示不满,认为比较空洞,对其择业与就业没有帮助,导致他们不得不通过报纸、网络、杂志与书籍(41.1%)以及父母(24.4%)来获得相关指导;13.7%的学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够满足社会感到不满;在求职过程中,69.8%的学生对招聘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明确提出不招聘女生不满。

  3.自卑与懦弱心理

  调查发现,关于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自己的因素,32.4%的学生认为是能力不足,37.1%的学生认为自己求职技巧欠缺。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信心不足,胆小怯懦,主要表现为投简历时畏首畏尾,犹豫迟疑,面试时紧张拘束、语词表达不清、磕磕巴巴、逻辑性差,从而丧失良机;有些大学生平时以玩为主,忽视学习,致使成绩红灯高挂、综合能力素质不高、性格品质不完善、身体健康欠佳,最终造成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过于懦弱,不敢参与竞争,在遭受挫折时,更是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4.从众与依赖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趋利性特点突出,盲目选择发展较好的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较为稳定的单位工作。调查发现,28%的大学生选择在沿海开发城市工作,27.3%的选择在省会城市,而只有3.6%的选择西部和基层地区;55.3%的大学生选择进入事业单位工作,32.4%的选择进入国有企业,而只有9.1%的选择自己创业。在就业过程中,他们随波逐流,跟从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忽略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国家需要。他们独立意识与主动性较差,追求实惠,趋利性较强。身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主动去做事情。在就业过程中,这种被动性表现为缺乏主动竞争意识,坐等单位上门求才,依赖学校联系工作、依托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找工作。调查发现,65.8%的大学生依赖学校、父母与其他社会关系,而只有19.3%的大学生选择主动推销自己。因此,他们丧失了很多锻炼自我竞争能力的机会,错过了许多就业良机,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5.自负与攀比心理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38.9%的学生认为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在学习成绩、综合能力、性格品质等方面都非常优秀,致使其自我评价过高,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有些学生傲气十足、藐视一切,致使其“这山望着那山高”,因此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有些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深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就业目标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致使自己的就业选择变成了个人的独角戏,从而自己的择业面大大缩小。

  “90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于自我、爱慕虚荣,希望自己的工作人人羡慕、高人一等,容易引发相互攀比,形成较高的心理预期。因此,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分析,不能够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考虑单位、岗位与自己的匹配度,而是盲目攀比,企图找到高人一等的工作岗位,从而造成很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签约,错失许多就业良机。

  二、“90后”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控

  1.引导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2]34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冲突,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会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第一,自我反思。针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冷静、理智的自我思考,做出客观评价,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人格特点、突出优势与劣势等,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牢牢把握就业选择的主动权。第二,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与自己条件相仿、情况类似的人,他们为大学生提供了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机会,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做出类似的自我判断;分析、评价自己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种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寻找认识自己的客观评价参照点;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点,帮助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第三,心理测验。为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职业倾向等,大学生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标准化心理量表进行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明确职业目标与方向,从而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助其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学校必须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学校必须配备专业化、专家化的教师队伍,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精心开展相关活动,比如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模拟招聘会;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经常抓,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阶段,使大学生每时每刻均能体验到就业危机的存在,助其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助其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克服就业心理困扰

  注重学生的差异与特点,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把握其思想脉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3]206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讲座、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传授自我调适的方法,培训大学生的应聘与面试的心理技巧,不断扩充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知识,使其正确了解自己,增强心理弹性,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优化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使其逐渐走向专业化、专家化,将心理辅导工作中心下移到院系,形成以学校心理咨询为中心,以院系心理咨询为重心,以校医院和其他心理诊疗机构为重要阵地的三级网络体系。同时,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元一体的心理信息收集网络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并将危机干预体系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体系中,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将就业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3]206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结合实践,才能成为生产力。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大学生锻炼与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学校应该积极建立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努力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也可以为大学生成功走向职场做准备。学校应该加强教育,端正学生实习与实践的态度,引导学生实习与实践的方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实践观,使学生通过实习与实践增长专业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在人才价值方面的安全系数,增强就业的竞争优势。

  5.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和谐的就业心理环境

  国家应不断增加就业总量,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环境,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创造条件。学校应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与咨询,传授调适方法,并营造有利环境,帮助克服就业心理困扰。[4]73家长应该客观分析并正视子女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避免赋予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减轻子女承受的就业心理压力,同时从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信念等方面增强其心理弹性,[5]172提高就业心理调适能力,摆脱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

  参考文献:

  [1]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2011-12-20)。http://www.ec.js.edu.cn/art/2011/12/21/art_4663_63345.html.

  [2]周平,沈建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3]张国进,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黄桂仙。大学生就业焦虑调查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代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

    教师要做好历史教学的备课工作,做到对每堂课讲的内容烂熟于心,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串联式地把历史教学当成故事来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其中之一。笔者在本文中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提升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以期进一...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24-01 职高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1]这也表明了创造能力的培养对职高语文...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时政教育中的作用

    “时政”是“时事政治”的简称,指的是近期国际、国内的政治热点。对大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是培养其政治素养、鼓励其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开展大学生时政教育是社会、高校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的时政教育在新时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表现出了新的诉求,其中,对新...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析小学生语文高效教学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95-0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如何做好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众多因素造成了许多单亲学生群体的出现。面对这样的群体,班主任如何做好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单亲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单亲学生存在自闭问题...

    sansa2025教育师范
  •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点滴体会

    思想道德课是中职学校推进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它对提升中职生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领略人生的哲理,提高自身的修养,正确地认识、评价、把握自己,真正地、持久地热爱自己的专业,并树立为之不懈努力的信念和决心,从而真正地在自己...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