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网络手段培育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sansa2025

  网络手段培育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一、大学生法治观现状

  在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对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做好对大学生法治观现状的分析,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

  (一)法律知识获取途径单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必修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课程。但是仅仅通过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达到对大学生法治观的全面教育是很难实现的。高校对法治的教育仅有这一门课程,而且对一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心目中这门课并没那么重要,使这门仅有的课程产生的效果大大缩小。体现出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

  (二)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还需提高

  大学生普遍认识到法律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有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但是尽管大学生具有了法治意识,但是在自身行为中还存在着有违法治建设的行为。比如,部分大学生贪图便宜购买盗版图书、光碟,过马路不遵守规则、抄袭论文等行为,在无形当中已经违反了知识产权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所以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初步形成的情况下,仍需要有很大的提高。

  (三)具有法治价值认同感,不满于法治现实

  在一项针对湖南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学生的调查中,100%的受访者赞成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教育部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2014年全年有81.9%的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表示乐观。这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着强烈的期盼。在接下来的一年的调查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表示乐观的学生高达98.1%,这其中也包含着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另一项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我国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很完善,某些领域还比较滞后”,但是超过90%的学生都表示会拥护并自觉遵守我国的法律规定。[1]按照这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我国的法律有认同感。但是,事实上我们国家还存在执法不严、执法违法等现象,大学生在受这些现象的影响后,会对法治产生些许怀疑。

  (四)法治行为有缺失

  大学生们已经年满18周岁,是中国的合法公民,应该了解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和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在大学生活中,也有过履行权利与义务的实践活动。比如说在校期间会参与政府部门人员、人大代表的选举等活动。但是,大学生们真正践行法律的行为也是极为匮乏的。在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认识也有失偏颇。大学生是正处青年时代的活力分子,感情丰富但也容易冲动,容易受外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容易义气用事作出违反法律的过激行为。比如马加爵事件,就是对于法律的挑战,变成了以身试法的典型案例。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地概括,总结为的24个字。在这些关键词当中,自由、平等和公正都是离不开法治的,而法治就是依法治国。

  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中方,法治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实行法治已经是现在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党中央要加快我国的法治建设,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发展。我们可以加快法治建设来实现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基本权益。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律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2]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切实的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明白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战略意义。由此,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学法更要懂法用法,在合法前提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国家的富强民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为只有把法律意识培养起来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大学生的素质包含着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三方面。是否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是政治思想素质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进行了全国性的教育体制改革,与此同时,一些矛盾也就随之凸显出来了。因为相应的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大学校园内的各种利益关系就变得尤为复杂。大学生们严重缺少社会经验,很难处理好社会关系。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和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当遇到违法犯罪的情况时可以冷静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自觉地守法、用法,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这样就可以预防大学生犯罪,保证了校园安全和社会和谐。

  (三)促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需要   回顾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党并没有完全的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办事存在着不依法办事的情况。这就从实践方面证明了我们国家应该走法治建设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推进依法治国,要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各国的法治社会建设的经验都不能少。全国人民的法治意识提升是我们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大学生是具有比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的群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对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条件。同时,让大学生这个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以及他们的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播法治意识,带动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提升。

  三、运用网络手段如何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2015年7月23日, CNNIC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截止到2015年的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6.68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较2014年底提高了0.9个百分比。根据统计,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是10到39岁,在比例上高达78.4%,20到29岁的网民比例是31.4%。[3]显而易见,中国的网民总数正在急速的上升着,并且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是极为庞大的。所以,运用网络手段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有必要的。

  (一)遵循网络发展规则

  3.1.1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领导原则这一主线。同时,更要尊重个性发展,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取向,教育要体现出包容性原则,解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较单一的问题,让法治观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们的法治素质。

  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虚拟性与现实性共同构成网络空间的双重属性”。[4]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虚拟空间,可以让教育依托于网络来展开教育活动,使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一定要注意网络空间具有现实性的特点,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开展各种校园集体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力度对大学生法治观进行教育。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马克思主义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八大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得出的重要结论。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教育时,首先要让大学生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的概念、二者的理论联系和它们的重要性。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可以在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利用网络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观产生价值认同感。

  3.1.2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传统的传道授业方法主要是灌输、引导,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在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的发展迅速,有着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但是,网络信息除了含有积极方面的信息外,也有消极信息。在这个网络盛行的年代,我们要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把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相结合,用最创新的教育手段创造最优的结果。

  (二)发挥网络优势,创建法治观教育途径

  3.2.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渗透在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并且对不同的年纪和专业进行有计划、有准备的实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运用网络等教学方法,加深大学生理论、观点的理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

  3.2.2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运用网络来培育大学生法治观,不但要做到受学生的喜爱,并且还要有深度和成效。1998年清华大学建立了第一个高校红色网站,重庆邮电大学建立了“红岩网校”、厦门大学创办了“阳光网站”等,这些都是有个性、创新性的网络课堂。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可以通过这些社交软件,通过群聊、建立微信、微博公众号、建立论坛等方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观等有价值的信息供大家交流、讨论。

  (三)建立校园网络舆论机制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5]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管理,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学校的网络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了解学生们关注哪些热点问题并且关注他们的舆论走向,这样对大学生舆论走向引导的效率大大提高。当发现不良信息时,采用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过滤或删除信息,拦截对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信息。

  网络上虚假信息比比皆是,很容易造成学生恐慌。这时就需要有一个权威解答,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们的引导,让有着强有力的说服性的解答,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传统媒介有着扎实的基础,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更容易让学生相信、认可。可以使传统媒介与网络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更好的发挥教育作用,增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网络手段培育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探讨

    一、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实现有效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际性原则。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

    sansa2025教育师范
  • 高中物理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中物理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也正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物理学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富有影响力...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深化动漫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动漫课程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动漫教学是通过电脑技术手段展示艺术成果的过程,重点培养的是动画制作与动画设计能力。动漫课程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动画策划制作,熟悉动画制作...

    sansa2025教育师范
  • 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学生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明显下降的趋势。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院校间的竞争态势已经显现。学风建设仍然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旋律,优良的学风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品位的重要标...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自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052-02 一、具有与自媒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形成“互联网+教育”的理念。自媒体作为...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