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标准化患者的培训对在校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

sansa2025

  标准化患者的培训对在校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索标准化患者的培训对在校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2016年5月收集60名2014级临床医学班中成绩中等的在校医学生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化分为两组,每组30名。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和标准化患者培训教学法,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疾病诊断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满意率、健康教育能力、治疗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技能操作评分、理论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包括教导学根据书本知识进行讲解重点,必要时,使用模型、PPT、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患者培训教学法,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2.1 标准化患者的考核、培训、招募 标准化患者应存在以下素质:(1)时间有弹性、可靠、守时;(2)注意力好、记忆力好、体力好;(3)必须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多次情景重现,且保证每次表演大致相同;(4)能够专注的进行体查和问诊,且在?W生实践完后,帮助学生回忆刚刚表现,并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5)乐于接受学生的体查接触,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6)能够表现出患者的真正反应,比如患者患病时的表情、动作、真正、声音等;(7)能够在学生实践中,给予良好的回馈意见[3]。   1.2.2 诊断学教学 标准化患者模拟真实患者当时的看病情景,且依照事先准备的剧本进行模仿,主要内容为患者当时真实体征、临床症状、主诉、情绪、动作、表情等,由医学生进行问诊以及全身检查,而标准化患者应根据学生查体内容、操作手法,判断是否正确,且作出客观评价,对于错误部分及时纠正。同时通过让每位学生亲自进行听、扣、触、视等技能操作,能够调动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且学生在面对标准化患者时,不需涉及伦理问题,且不必担心医患关系,可促使学生更专注于能力学习方面的掌握[4]。

  1.2.3 临床案例教学 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可因各种因素,导致学生无法亲自体验多种操作,再加上发病季节、病种、医院规模的因素,导致较多疾病,学生无法了解。而此时实施临床模拟病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制定典型临床案例(由教师、临床专家制定),展现病例特点和临床特征,可促使学生了解病情发展过程,且通过对标准化患者的剧本模拟练习、体征训练,可使学生在诊治过程中,对疾病进行深入、全面认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融会贯通。同时还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巩固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5]。

  1.2.4 课程设计 (1)课前准备:选取临床常见病(如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进行教学,且针对教学模板,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和项目,鼓励患者进行首诊情景演习,完成标准化患者临床问诊,主要培训内容包括问诊技巧、问诊内容;(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且由1名学生讲述讨论结果,其他组学生再进行补充,各组成员阐述完见解后,由教导员最后进行总结;(3)教会学生非语言沟通技巧和职业素养,如温和的面部表情调节、礼貌称呼患者、适当的自我介绍,且保持温和态度与患者交流,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尽量保护患者隐私;(4)为了改善患者不愿配合的尴尬处境,缓解临床实践教学资源较少的问题,可在培训教学中,适当结合ECS和标准化患者模式,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1.2.5 强化训练 (1)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标准化患者培训教学,其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选择相应的情景练习,首先提供予每位学生情景资料,10 min熟悉时间过后,进行模拟训练,再进行相互点评,而教导员进行总结。(2)训练项目:灌肠、体位移动、导尿、输液、换药、器械包装等等。(3)情景案例:术后患者伤口敷料更换;输液操作;低血钾全身乏力下床时跌倒;哮喘发作期间处理方法;面对患者质疑时的处理方法;心肺复苏方法等[6]。

  1.2.6 具体措施 (1)上级医师在查房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进行讲解,帮助医学生分析病例中疑难问题,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2)临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让每位医学生有独自机会汇报病史,且提出诊疗计划和分析病情,并收集学生分析判断病情能力、体检手法、发现的问题和临床资料,帮助医学生修正错误之处,从而提高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3)督查医学生是否保量、保质、按时地完成病例记录,且重点检查交接记录的填写;(4)结合科室内具体病种,向医学生介绍该疾病的发展趋势、科研现状、新技术以及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向往、兴趣;(5)每周组织医学生参加1~2次教学查房,从而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锻炼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6)要求学生紧跟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在抢救危重急患者时,应鼓励医学生参与,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工作能力。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满意程度、临床能力评估、技能操作评分、理论知识评分。临床能力评估包括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疾病诊断、治疗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几个方面,其每项评分总分值为100分,若学生分值越高,说明临床能力越强。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指导员根据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应急能力进行评分,100~90分即为满意,89~60分即为一般,60分以下即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疾病诊断能力、治疗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技能操作、理论知识和满意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标准化患者培训主要是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后,能够准确表现患者当时患病情景[7-8]。随着学者对教学方案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被动性、机械化,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性,始终处于课堂讲解、枯燥乏味状态,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普遍不高[9-10]。对此学者尝试着将标准化患者培训的教学方案应用于医学生中,结果发现,不仅可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提高整体专业知识水平[11-12]。

  大部分在校医学生均存在以下现象:(1)通过四年的传统理论教学,导致在校医学生养成课后复习、记笔记等“死记硬背”的习惯,导致医学生理论知识较差,且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临床实际操作中,导致医学生操作能力较差;(2)大部分医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时,表现为沟通能力差,无从下手,且在实际临床中,主要护理原则为“以患者为中心”,对此应必备换位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做到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的信任、体贴患者、同情患者、关心患者;(3)医学生在面对新学习氛围和模式时,常表现为恐惧、焦躁心理,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大部分医学生无法正确摆正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如在管理患者时,没有独立处理患者的权力,需通知教师,因此容易导致其出?F依赖性,无法具备独自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5)无法深入患者病房内,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患者第一手资料,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6)作息时间紊乱,学习、临床技能操作锻炼占用了医学生大部分休息时间,导致医学生表现为休息时间不稳定。   通过分析在校医学生常见问题后,本次研究实施了标准化患者培训教学法,其主要优势在于:(1)近年来,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医学院不断的扩招,导致医学生临床实践资源缺乏局面,而通过标准化患者的出现,打破了此局面,不仅能够满足医学者对临床实践的需求,还可保护患者隐私,且通过不断的标准化患者培训,可促使学生不断得到专业化、正规化的训练,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和医患沟通技巧[13-14];(2)标准化患者作为形象化的患者,能够从教导者、患者双重方面与学生交流,促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且培养了其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责任心、使命感、同情心[15-16];(3)运用标准化患者不仅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还可维护患者权益,保护患者资源,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身心痛苦,与此同时,也可让学生了解到患者的不易,加深医患之间的了解,促使学生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当时心境[17-18];(4)标准化患者能够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促使医学生有反复操作机会,避免临床失误,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且可培养医学生思维综合能力,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医学生实践技能,为医学生更快适应临床打下坚定基础 [19-21]。

  通过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实施标准化患者培训教学法的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社会职位,胜任工作。

  总而言之,对在校医学生实施标准化患者培训教学法,能够提高医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评分,且可调动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其教学方式值得推广。

  标准化患者的培训对在校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