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议对大学生开展友善教育的必要性

sansa2025

  浅议对大学生开展友善教育的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51-02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论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友善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友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环境,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培养他们的友善意识和友善品质的活动。大学生友善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等方面。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祖国腾飞的中坚力量,引导着社会的主流方向。因此,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友善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

  一、进行友善教育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友善教育在孔子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孔子从研究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并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出于《论语?学而》中的“温良恭俭让”[3]也是儒家思想重视友善教育的例证。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强调仁爱和友善。孟子则提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测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5]可以看出孟子也是十分强调友善和爱的。古代中不乏这样的事例:宽容待人的蔺相如,对待位于自己之下的廉颇的挑衅,与之为善,书写了千古流芳的“将相和”美谈,造就了和谐的将相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友善也不例外。综上可知,友善教育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继承中国传统美德,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友善教育。

  二、进行友善教育是继承的优良传统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友善教育。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友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947年,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7],“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核心就是构建友善的军民关系,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刘少奇在《党内团结与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执行》中提出了党内团结的基本条件,即“同志中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及同志间的相互友爱与共生死共患难的团结精神”[8]。

  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学生的友善意识始终是党所关注并强调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大报告就该方面提出要构建“国内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军民军政之间以至全体人民内部的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关系”[9]。而且在十二届六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次强调“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10]。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11],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友善教育既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响应党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三、进行友善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品德素养的必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道德素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不少高校频发因缺乏友善意识而导致的恶劣事件,例如发生于2010年的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并持刀杀人事件以及发生在2011年的李天一打人事件等都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友善意识,亟须对其进行友善教育。据笔者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抽样调查发现,67.42%的同学在上网聊天时有时使用污言秽语,体现了他们对友善教育意识的淡薄;在问及我国大学生友善意识如何的情况下,75.28%回答是一般或较差,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友善教育;谈到“你认为是否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友善教育”时,96.63%选择的是肯定的回答,突出说明当今社会加强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稳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享乐,不知道对父母和社会感恩,对友善教育存在模糊的认识。大学生这样的心理发展趋势,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会使之陷入迷茫的、自以为是的误区;高校管理制度弱化的趋势,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其投入主业的精力相对减少,在还没掌握正确的社会准则前,容易误入歧途。“大学阶段正是个人人格发展、重组、完善从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友善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良好性格,有助于他们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真诚友好、宽厚大度、善解人意等良好性格;友善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它能针对受挫以后的种种消极情绪,分别施以不同的调节、控制,并使其向积极、健康的情绪转化,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12]大学生成才的前提是要具备健康的品德素质,友善教育能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创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助于保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友善教育,使其知行合一,德才并进。   四、进行友善教育是提升整个社会道德素养,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其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提升。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其道德素养也直接受社会道德素养的影响。但是,目前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友善言行方面存在的不足既反映了社会本身在这方面的缺失,也对大学生的友善言行构成负面影响。因此,以大学生友善教育作为切入点是提升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必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孩子仁义礼智的能力发掘得如何,和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其重视的程度,及培养的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不约而同地把重点指向了学习,忽视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由于家长对德育与智育间关系认识的不清楚,再加上有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在年幼时没能建立起对友善的正确认识,这样便不利于孩子在以后成长阶段中道德认知的接受和道德意识的形成,更不利于友善行为的养成[13]。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友善教育既可以促进家庭的和谐,也可以促进家庭美德的构建。

  对大学生进行友善教育,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由于高考的重压,以及应试教育制度的痼疾,大多数学校重视智育,忽视了学生友善品质的养成。繁重的学业负担使得中、小学生没有时间顾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错过了对其进行友善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这也给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困难。当前,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等。此外,不少高校还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纵观高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还没有专门进行友善教育的活动和内容。可见,友善教育在高校中是比较缺失的。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稳定的友善观念,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变化,由于社会精神生活整合度较低,人们普遍感到道德选择的困惑。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人情或利益与社会公德发生矛盾时,人们总会以牺牲公德为代价。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旦大学生面对社会或是生存压力,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定会做出一些有悖公德的行为。相反,对大学生进行友善教育则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他人,进而通过大学生作为载体全面提升社会道德素养。

  大力提倡友善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品德素质和精神追求。大学生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风向标。如何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友善教育引人深思。

  浅议对大学生开展友善教育的必要性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安全问题研究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高等院校的主体。为大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促进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成才,是所有高等学校的职责。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问题研究,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的治安纠纷事件发生对建设平安和谐校及社会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论合作养成教育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社会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理性人都应有的计本道德修养,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更是人之常情。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的泥沙俱下,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肆意滋蔓,正逐步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只知道一味的索...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心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新华学院素质教育中心课题,编号IFQE201526。 作者简介:沈跃龙,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涵养,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随着新课标的迅速发展与实行,小学语文成为愈来愈被重视的科目,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如何将此方式扩大与发挥,成为了现代小学教师的首要考虑点,教师要了解,教...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