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查中医药高校学生抑郁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及意见。 方法 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我国东、中、西部的7所中医药院校本科一~四年级全日制在校大学生3080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回收且有效问卷2750份,其中,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有993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6.11%。不同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年级、学校所在地的抑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ES-D总分均值为(16.99±8.51)分,高于全国18~30岁城市人群常模CES-D得分(12.32±10.22)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8.79,P 0.05),不同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年级、不同学校所在地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社会发展,男女的整体性格特质发生了变化,相较传统观念中的刻板印象,不同性别间的性格差异正在缩小,导致抑郁症状检出率没有差异。如抑郁症状的发生与性格有很大关系,而任凤彩等[13]的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尊重别人、对批评敏感,女生则更果断、有实干精神、冷静、不易屈服。另有研究显示,女生在善良、团队合作、爱与被爱的能力、感恩这几项与抑郁水平负相关最强的性格优势上强于男生[14]。少数民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汉族学生,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14],可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导致。非独生子女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居住在农村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居住于农村的学生多为非独生子女,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可能是因为孤身从农村到城市求学,在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不习惯,同时在产生负面情绪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导致[15]。大四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与现有研究相一致[16]。可能因中医药高校大四学生,就业方向相对较窄,面临着比其他医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研究发现,大二学生与大四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差异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开始从理论学习逐渐进入实践学习,主动安排跟诊、实习等活动,甚至要思考确定自己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所以较大一、大三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我国西部地区中医药高等院校抑郁症状检出率远高于我国东部及中部地区,与医学生抑郁患病率分布相一致[8],可能是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及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所致。 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其他医学生相比,存在检出率高、高分人群症状严重等特点,并且不同性别抑郁症状检出率无差别,少数民族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所在地是农村的学生、大四和大二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其他学生高,西部地区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高于其他地区。此外,本研究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CES-D总分高于全国城市人群常模得分,并且中位数为17分,得分不低于16分的人数超过总调查人数的50%,说明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超过50%的学生可能存在抑郁症状,且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要比普通人群更高,亟待进行有效预防与干预。
4 建议
本研究发现,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状,并且部分学生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高,值得引起政府、学校及家庭的高度重视,建议从以下方面积极预防和改善中医药高校学生抑郁症状:
4.1 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抑郁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宣传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对情绪状态的关注程度及对抑郁症状的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改善情绪状态的意识,进而改善学生群体的抑郁症状[17]。面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时,应结合人群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内容。开展宣传教育的形式也应与时俱进,除传统的相关课程、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通过文字、图片、动漫、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尤其新媒体平台需要一定的运营和维护[18],通过及时更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并利用高等院校学生集中的特点将线上互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使新媒体平台保持充分的活力和吸引力,以提升学生对此类平台的关注程度,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避免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流于形式。
4.2 增强监督管理
定期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等心理测量工具开展普查能够普遍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对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及时约谈,确定其心理健康状态。此外,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结合心理测评结果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定期反馈能够更加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他心理问题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和预判,根据不同的发展进程开展相应干预。
4.3 及时实施干预
及时有效的实施干预措施能够减少中医药高校学生抑郁症状,改善情绪状态。中医药高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通常具有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但对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不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应以更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目的是端正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明确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存在抑郁症状却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学生是中医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干预效果对其情绪状态的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除通常采取的心理咨询、积极团体辅导、正念训练等有效措施消除消极情绪外[19-21],更应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对学生进行帮助和辅导[22-25],如采用中?t认知疗法、五情相胜法、祝由疗法、五音疗法、中医团体心理干预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干预方法,消除学生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有效提高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