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初探

sansa2025

  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初探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64-01

  一、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

  1.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最初源于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于2002年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Martin Seligman 提出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2004年,又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路桑斯等一批组织行为学者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主要思考框架。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具体概念。Luthans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四方面。与之相对应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对于有挑战性的工作,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2)对目前和将来成功做出积极归因(乐观)。(3)坚持目标,必要时能及时调整实现目标的方法(希望)。(4)当遇到困难困扰时,能坚持并取得成功(韧性)。自此,心理资本吸引了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与关注。

  2.积极心理资本的结构

  近年来,心理资本的研究日益丰富而,对于心理资本的结构不同流派也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现在主要存在特质论(trait)、状态论(state)和综合论三种观点。

  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内在特质而存在的。Hosen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基础架构。包括个性平直的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情绪交流品质等,是人格的一部分,经过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人格特质。

  状态论则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与人格特质不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待工作和绩效的一种心理状态,与特质论不同的是心理资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个体特定条件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积极状态。

  综合论结合以上两者的观点,是同时具备特质性和状态论的心理素质。Auolio在2006年使用“类状态(state-like)”的概念,阐述综合论既有状态性(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又具备特质性,相对稳定。目前,心理资本的概念研究以状态论为主,综合论则作为新的趋势对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3.国内外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对于心理资本的研究起源于国外,关于心理资本的概念,要素结构、心理资本的测量、以及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影响都有了深入的研究。Luthans和Avolio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有促进作用;Avey和Patera等人证明,心理资本与希望、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等区分;经济学家Gold-smith,Veum和Darity认为心理资本由自尊和控制两因素构成。

  国内心理资本理论研究方面:仲理峰、王雁飞等具体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资本概念和内涵、要素构成等;柯江林等进行心理资本本土化量表的研究编制;并将量表与西方量表进行比较分析。杨锐通过对600名工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存在正相关等。

  二、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与展望

  1.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基本情况

  大学阶段是人生社会化,人格不断健全与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理资本积累与培育的过程。高校学生面临学习、就业、交友、生活、经济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由于他们对社会认识仍不够完整,所以心理状态在积极向上与消极滞后上常不稳定,因此使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与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相关的因素则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主要出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却又不能完全归属于两个群体,具有一定的边缘性,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同一性延缓的现状,心理健康水平不乐观,低于全国常模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心理资本总体情况是正面的,但有17%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偏低。李林英等人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进行问卷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年级差异较大,大一及研究生心理资本高于大四学生,大一到大四逐年下降,至研究生阶段又逐年回升。此外,以维度来看存在性别与专业差异,男生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女生,感恩水平低于女生;理工科学生自我效能与韧性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学生。

  2.影响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群体有着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主要面对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以及工作等因素。所以,大学生有着其自身的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目前,基于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要素构成的界定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这一目的,李林英等人在分析综合国内外关于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之后,形成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即“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所具备的积极能力的综合,并可以通过有效测量和开发来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蒋苏芹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应从成就动机、自尊希望、乐观幸福、责任意识、自我效能、情绪智力、坚韧自强、包容宽恕和创新能力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国内大学生心理资本概念及要素构成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也基本借助于Luthans等人提出的概念,因此概念界定上仍不够清晰,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3.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展望及其作用意义

  近年来,随着心理资本理论与应用的迅猛发展。积极心理资本也同样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将心理资本应用于高校学生,使心理资本由组织管理转变为教育管理,对高校学生各方面因素进行心理资本维度的分析,具有深远的意义。

  常海的研究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在已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基础上,从心理资本审视学生管理,并提粗了改革探索意见。张阔等在深入了解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实验论证,得出积极心理资本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结论。潘清泉、陈红艳等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后果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各维度低于非贫困学生的结论。孟林等针对大学生学习压力中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学生相关的心理资本研究逐年兴起,逐步从理论研究趋向实践研究。

  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进行研究与探索,在解决大学生心理资本引起的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为高校培养人才开辟了新的视角,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开辟了心理的视角。

  但是,心理资本的研究引入国内才刚刚起步,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进一步的分析和调研: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构成要素需要做出更清晰的阐述,有待进一步深入。

  心理资本的量表和评价量表需要精确,更加适应国内普通高校学生与独立院校学生。

  进一步了解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用来更精确的评估和预测高校学生的心理资本情况。

  掌握和监测心理资本的有效干预措施,深层意义上应用心理资本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初探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探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标准已从学历标准转向能力标准,同时也将工作态度、心理素质及精神状态作为优秀人才与否的标准。简言之,心理资本已成为选拔人才的一项有力标准。心理资本理论主要以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为...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媒体的概念已然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并且广泛作用在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当中,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事实...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安全问题研究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高等院校的主体。为大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促进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成才,是所有高等学校的职责。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问题研究,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的治安纠纷事件发生对建设平安和谐校及社会的...

    sansa2025人文社科
  • 论合作养成教育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社会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理性人都应有的计本道德修养,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更是人之常情。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的泥沙俱下,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肆意滋蔓,正逐步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只知道一味的索...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心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新华学院素质教育中心课题,编号IFQE201526。 作者简介:沈跃龙,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涵养,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随着新课标的迅速发展与实行,小学语文成为愈来愈被重视的科目,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如何将此方式扩大与发挥,成为了现代小学教师的首要考虑点,教师要了解,教...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