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师物理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sansa2025

  高师物理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48-02

  教育作为开发个体智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已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培养卓越的人民教师是面向新世纪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础,因此,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个人素养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

  近五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发展,师范类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体现了多重学科教育并行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不仅要能承担一门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开设相邻学科的选修课、活动课或综合类课程,并且能够胜任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正在逐渐由培养“专业对口”的特长型人才,向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工作的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笔者认为培养多技、多能、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中学教师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有优秀教师的理念和职业意识。

  作为从事高师教学与研究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总结了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物理专业“行知实验班”为授课对象,以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为平台,结合物理师范教学特点,深入探讨师范生课程设置的理念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改革方法。

  一、传统高等师范物理教育课程的板块划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高等师范物理教育课程分为三大板块:

  1.学科专业基础课。旨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专业设置有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固体力学,量子力学等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力求在基础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精神,提高师范生的发展后劲,推动“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2.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以传授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为准则,专业设置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教法学、职业道德教育等。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专业设置有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法、教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等。在师范大学生能力培养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对高师毕业生的大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高师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基础知识储备,教学基本理论不过关,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1]。

  3.教育实践环节。教育实践环节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由普通学生转变为专业教师的主要养成阶段。可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实践即军训、劳动实践、计算机实践和教育教学技能实践;其次是综合实践,包括课内外科技活动实践,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再次是技能运用考核阶段即专业实践部分是指通过前一阶段的培养和训练,师范生将所学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包括高师院校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条件如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等,并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考核和评价[2]。教育实践的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达到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教育实践环节不仅仅遵从于传统的师范教育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它更加重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必需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文化传统与教育经验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3]。但在当前的高师院校中,通常表现为教育实践环节弱,缺乏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

  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板块,培养目标是中学物理教师。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物理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物理系列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尝试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1.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多元化”。“多元化”就是在打好物理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设置多个不同培养目标的系列选修课。在通修专业物理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某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包括物理科技前沿知识讲座选修系列(适合于有继续进修意愿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物理基础知识应用系列(适合于有从事物理教育意愿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电气化工程系列(适合于培养有专业技术特长意向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系列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观察问题的物理视角,培养学生不仅要能承担一门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开设相邻学科的选修课、活动课或综合类课程。在选修多元化的同时达到分层次培养应用人才的目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物理知识爆炸性增长对物理学背景多元化的要求。

  学科课程“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才按计划分配的壁垒逐渐瓦解,行业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才流动。物理教师不必来自师范类院校物理学系,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毕业生在考取相应等级的教师资格证后,同样可以参与物理教育专业的竞争。反之,物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离开教育岗位,从事其他工作,或选择继续研修,包括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总之,各类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结合实际,“多元化”培养师范类物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培养目标,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提高师范类学生的“职业认同度”。高等师范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师范生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人,高等师范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正因为如此,教师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对工作者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爱岗敬业,更需要具有专门的职业涵养和职业技能。一个师范生是否愿意从事教师工作,能否做好教师工作,根源于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认同度。职业认同度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把握、教师职业情感的建立、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4]。对于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课程,以及对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的培养课程的开设,都旨在建立学生对即将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社会认知、方法认知和价值认知。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从事的职业,深刻认识到职业的价值、意义,对之充满情感和信心,树立起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教师的行为中,使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发展与该职业的期望达成一致,并从中找到乐趣。

  在课程开设的同时,授课的主体――教师也对学生的职业认同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印象深刻的教师也会对其选择教师职业和树立教师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开设的同时,通过向学生宣传优秀教师及其事迹,组织学生观看教师主题电影,组织学生进行教师主题讨论等,并贯穿“言传身教”于整个授课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教师理念,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发展。

  3.教育实践环节的“阶段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大阶段,教育实践是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教育实践环节的“阶段化”有利于解决重基础、轻实践的高等教育培养现状。这里的“阶段化”是指将教育实践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根据不同学年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合理教育实践内容和时间。分别在每个学年选取特定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第一、二和三学年可以安排短期见习,第四学年安排6周教育实习。第一学年见习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考察,了解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改革的现状,感受中小学教师的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教育宏观现状有所了解,建立职业观念;第二学年实习的主题是教育服务,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家庭教育辅导、班级管理、课堂评价、校内外活动等,实习“教育助理”的角色,在这一阶段使学生能够深入学校,从全新的职业视角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师生关系、学习课堂控制能力,建立职业意识;第三学年见习的主题是教育观摩,重点在于观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本阶段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学习相结合,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建立尤为重要;第四学年以综合实习为主题,学生在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实际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职前教育培训。

  总之,从21世纪高等师范物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出发,我们将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物理专业课程划分为三个板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板块、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板块和教育实践板块。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物理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物理系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尝试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构建了三个板块的高师物理教学课程体系,实施“多元化”、“阶段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物理教育人才。

  高师物理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浅谈对初中国际学生的理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25-02 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韩国学生问我:“老师,我们现在学相似图形、概率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什么用啊?学这么多门功课又有什么用啊?等我...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的对策研究

    新一轮高职课程改革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体验,这既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这种做法前人的研究是很少的,通过对“学生体验”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的意义。为此,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工作要以多方...

    sansa2025人文社科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0-01 1.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文对很多小学生都是一个难题,他们不知道作文中可以写什么,怎样写,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文的时间就急得是抓耳挠腮。写作文真的是很难吗,无可否认,有人觉得它简单,有人觉得它难。很多人一想到要写作文真的是脑袋都要大了,完全对写作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到...

    sansa2025人文社科
  •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083-1 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聚集地,输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国内一些心理、教育、卫生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

    sansa2025人文社科
  • 网络通讯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防骗的教育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软件、渠道的出现和普及,网络诈骗的类型也日益多样且隐藏极深。因此,许多大学生会因好奇或贪小便宜等心理陷入网络诈骗的漩涡,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防骗的教育,引导他们理性、安全地上网。...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