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

sansa2025

  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于形成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质疑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质疑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点经验和教训,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作一些归纳与总结,抛砖引玉,与同仁探讨。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师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统领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态度和蔼、语气亲切,以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产生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说到“落后就要挨打”。突然有一位同学在台下说:也未必,进步也会挨打。我没有批评学生的标新立异,扰乱课堂秩序,而是问他为什么?学生就滔滔不绝的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历史上曾经‘进步’的苏莫尔文明、埃及文明、米诺斯文明就是被落后的蛮族摧毁的;曾经非常‘进步’的中国也曾屡屡受少数民族南下的骚扰,包括历代加修的长城也无法阻挡北方少数游牧强敌,朝廷一次次南迁乃至覆灭。”根据这样的史实,要求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落后会挨打、落后不会挨打、进步也会挨打。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于质疑

  高中学生还处在思维成长阶段,知识经验不足,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意识还不是那么的强烈。组织学生质疑过程中,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除了积极主动、正确引导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质疑。比如,构建语言情景、运用面部表情、使用肢体动作、创设问题情境等。

  例如:在讲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你会选择哪里开办企业呢?为什么?”“试想,你在创业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将如何解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

  三、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用于质疑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一个又一个的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一步步往前。教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没有质疑提问的机会和时间。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学生也积极参与,但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精心设置的,实际上学生的质疑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留有充分的时间,深入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教师在每一阶段都要抽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当场解决,较重要的和难以理解的问题,经过认真筛选后在全班交流。在组内交流时要求学生把在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描述出来,这对其他学生思维的养成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这样才能避免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从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都能提出:1929―1933年美国为什么爆发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和特点有哪些?又有什么影响?这些学生都理解,但有几个学生问:“现今中国的经济形势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状况很相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得现今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房价的虚高导致分期付款、提前消费成为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而2007年开始的股价日益攀升也使股市不稳,风险日益加大。这是否也意味着中国不久也会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难于理解,交由组内交流,在分析、讨论、交流中学生形成了正确认识:中国不会爆发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改变,其基本矛盾就存在,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就会激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国家会进行强有力的社会调控,所以中国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四、把握课堂教学,让学生惯于质疑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部分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预习。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预习效率。通过精心设置的质疑问题,使学生得到启迪,学会质疑的方法。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质疑――带疑自学――尝试讨论――大组交流――解疑设疑” 模式教学。[2]  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比如,首先设计一些浅层性的问题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了解教材的主旨和大意。对于课文中的历史纵横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联系与想象;对课文中的学思之窗,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探讨,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广开思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通过问题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在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好奇、好问、困惑、矛盾等心理特点,采用小组讨论争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和争辩,鼓励学生提出相互矛盾或两难判断的问题,然后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达到异中求同,最后,形成一个紧扣教学目标,有目的性、全面性的问题链,最后教师统筹解决,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通过质疑能力的养成,学生的历史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有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

  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何为动手能力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敢于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动手操作、制作等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顶岗实习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通过“担当起本职工作来学习”或者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替别人当班来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新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校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保障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大学生生活费用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如何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关键。...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学生信息行为模式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0-02 当前的大学生是在网络与社会信息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而且思维活跃,对信息较敏感,且潜在...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