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试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sansa2025

  试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15-01

  如今,中国的乡村教育变化很大,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社会大背景分析。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价值观念也急剧发生变化。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这样的不良习惯在农村对学生的影响尤甚。

  (2)教育大背景分析。当前部分地区教育评价标准只以分数为重,导致学生、家长也只向分数看齐,而忽略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此学生从小也就养成了万事以分数为重,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观念,他们不会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也就越来越多了。学校教育往往注重“说教”,将思想品德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忽视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3)家庭成因的分析。一是留守家庭。部分农村家庭,父母选择离家外出打工挣钱,至于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指点,基本是无能为力或无暇顾及,更别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了。二是单亲、离异家庭。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孩子成长于和睦的家庭氛围之中,在父母温馨的陪伴下,常常会养成许多好习惯。在农村,由于文化层次整体偏低,匆匆结婚、草率离婚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样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他们容易养成孤僻、散漫、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1)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一是显性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大声喧哗、相互争吵、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二是隐性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

  (2)课外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一是不做作业。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作业整体难度大,数量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生容易从最初的想做不会做,逐步演变成会做也不做。二是不诚信。部分农村学生不诚信的危机已不容小觑,比较普遍的是撒谎。有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老师;有的学生犯了错误,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有的学生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三是校园暴力。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常常在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武力解决或奋起还击,并由此拉帮结派、威胁恐吓、大打出手。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在乎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自然也会表现越来越好,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2)从人性化、从细处进行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人性化。我们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健康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我们每一个教师要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农村教育是培养“伟大的新生命”的活教育,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3)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具有“不良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亲子情感是培养孩子优良品德行为的感化力量。许多良好的个性品格和行为习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并成为孩子品德教育中不可抗拒的感化力量。

  四、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进步,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教育方法。农村学生作为农村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思想也在发展变化,甚至是我们教师和家长所不能预知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要像陶行知一样不断地去思考、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农村教育才不走弯路,少走弯路,自然也能更好矫正农村学生的不良行为。

  试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何为动手能力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敢于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动手操作、制作等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顶岗实习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通过“担当起本职工作来学习”或者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替别人当班来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新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校大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保障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解决大学生生活费用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如何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关键。...

    sansa2025人文社科
  • 高职学生信息行为模式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0-02 当前的大学生是在网络与社会信息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而且思维活跃,对信息较敏感,且潜在...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