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地域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与城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意识地从农村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进行培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今年的农村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农村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今年我深入农村支教,深深地认识到农村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2.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3.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6.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7.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8.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笔者认为,产生以上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的习惯。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难以形成。
2.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好原因。
3.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等也由于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较城里学生差。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1)观察周围事物,以发现它们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2)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的一言一行、轻重缓急,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3) 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
(4)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2.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惜时如金、讲究效率的习惯。
(1)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
(2)做事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先后次序之分。
(3)学习时应专心致志,力争一次性做好,讲求质量与效率。
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通过看注释、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
(3)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养成正确又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1)听的习惯。①“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②边听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③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④听课必须记笔记,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⑤积极参与,大胆发言。
(2)说的习惯。①准确把握“说”的状态,注意说话的仪表仪态。②确定话题。③清晰的思路。④注意语速、语调,生动有感情。⑤注意说话的词语规范。⑥紧扣话题,言简意赅。
(3)大声朗读、背诵的习惯。
(4)写的习惯。
5.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做好笔记,努力做到当堂理解、记忆。
(1)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一响,马上进教室,书本放好,安静端正坐好。
(2)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3)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6.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1)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
(2)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审题后作答。
(3)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
(4)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5)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对自己没有100%把握的题重点检查。
7.养成练后反思、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三、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1)教师主引导、督促,学生主反复强化训练。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示范,课堂上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3)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方法的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
(4)建立学校家庭的连动机制,将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要点编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及时跟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就是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语文学习习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持之以恒,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就一定能逐步形成。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