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管理 >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sansa202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在,网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跟大学生更是紧密相连。根据2010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为止,我国已有网民3.84 亿,表现出网络普及率再一次提升,所占百分率为28.9%。其中,学生仍居于主体地位,约为 28.8%。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种负面问题,这又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考验。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道德低俗,价值观选择错误。在政府的监督与管理下,传统信息所宣传的内容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取向和道德标准,可促使青年人确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然而,具有开放性传播的网络信息,其交流是世界化的,所以网上就汇集了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对于价值观处于发育期的大学生,他们在面对各种文化、道德的摩擦还无法正确的选择,甚至会盲目的崇洋媚外,进而迷失选择正确价值观的方向。

  2.情绪情感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面对面的沟通可给人带来心理安慰,进而感受幸福。然而现在网络飞速发展,计算机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无法取缔的交流媒介。其中,人不需要以真实身份直面交流,这样使得交流既没有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压力,也没有个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长此以往,我们便适应并喜欢这种交往方式,厌烦、逃避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甚至还会有恐惧心理,并且社会责任感淡化。

  3.缺乏意志力,人格品质败坏。人们以不同的身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肆无忌惮地表现着另一个“自己”,毫不顾及社会道德舆论。虚拟的网络性使大学生轻松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这便使得心理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沉迷其中,在现实中不思进取,甚至混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4.道德行为“出轨”,相对主义偏多。网络盛行绝对“自由”,其主张在于道德相对主义,表现在无政府的泛滥。网上,人们带着各种面具进行交流, 不记名的发表意见,这样避免了承担社会责任。

  二、网络道德发生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

  1.外在因素。其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发生平台缘于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自身特点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其庞杂性使一些大学生沉迷其中;匿名性使一些同学在网络中丧失自我;开放性使其遇到文化冲突时迷失正确的人生观方向选择困惑、价值观出现紊乱;而虚拟性,则侧重于破坏了部分大学生人格、心理方面,使其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不能区分网络与现实世界,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其二,家长监督认识责任不够。很多家长对网络知识认识不够,往往只片面的认识到其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隐形的危机,针对孩子在网络中的不正当行为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网络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也使他们对父母在一些事物上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产生怀疑,从而产生家庭矛盾,这样他们更希望进行网络交流,寻找感情共鸣。

  其三,学校引导不力。现今,校园网遍布各大高校,无疑不是给滥用网络提供了平台。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和网络技术培训无疑不是被学校放在主要地位,而对网络道德、心理方面的引导和关注则就忽略了,再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网络问题的应对也少的可怜。

  其四,社会管理不足。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而规范网络方面的工作则被动而行,社会缺乏管理网络的有效策略。价格便宜的网吧通宵营业,甚至还公开提供色情、反动的游戏等来吸引客户,以获得最大利益。

  2.内在因素。其一,身心发展失衡,认知水平低。大学生学习知识范围广,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接受速度快,兴趣广泛,涉足点多,但心理不成熟,没有稳定的人生价值观,意志力不坚定,也不能准确的进行道德判断,在庞杂的网络面前易迷失方向。

  其二,大学生个性十足,崇尚独立。他们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经济、情感上对他人极其依赖;遇事具有不愿让别人触及自己的情感心理,但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的矛盾心理。进入高校,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但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独立性格是得不到认同的,而网络世界不同,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社会各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下,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类型上来看,主要有:开展便民服务、文化辅导活动、法律宣传...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报告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90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Surve...

    sansa2025未命名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各高校,它主要是以“两课”形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高校还会组织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作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手段,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现代大学生以“90”后...

    sansa2025未命名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的研究??

    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些目标的渴望和需求。这种欲望推动人一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地活动并且保持一定的持续性。需要被人体会地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持久和有...

    sansa2025人文社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有所研究。在刘达临1985年的著作《思想政治工作于心理学》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概念、要素、优化途径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基本...

    sansa2025理工科类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心理疏导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198-02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强和...

    sansa2025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