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以公益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sansa2025

  以公益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益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主要形式。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大学生表达关怀与爱心的积极行动,它是直接服务于基层社会的无偿义务劳动,它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具有利他、无偿、义务的活动形式,往往能够实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一、公益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

  (一)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个体从思想认知到现实行动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一般来说,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基本的生活空间是校园,即使是当今信息时代,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大多是间接的、肤浅的,多数情况下只看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很少去思考和分析出现问题的社会根源,更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他们只有批判的权力而没有改造的责任。责任意识由外到内的转化需要一个桥梁,这个由此达彼的桥梁非公益活动莫属,因为公益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走出书本课堂、抛开利益、接触社会、增强亲身感受和体验、调整思想偏颇、深化认识的良好机会。

  (二)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履行责任状况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愿望,它来源于个体的良知和对利益的需要。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和强大的感染性。近年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通过开展关注弱势群体、法制宣传、保护环境、义务支教等系列公益活动,使同学们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情感不断深化。而这种情感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是责任主体给予他人关怀的一种心理倾向。

  (三)公益活动强化大学生责任行动的辐射作用

  责任行动能否成为一个社会人们的常态、习惯和品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责任行动既可以辐射到自身也可以辐射到他人。责任行动辐射到其他人,是指责任行动对他人的示范作用(榜样力量)。我们认识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一个人说得好,也许能打动别人一时,但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就谈不上影响力。所以,一个人的责任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也能起到很强的辐射作用。

  二、依托公益活动,创新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实践平台

  (一)拓宽公益活动的有效领域

  以公益活动为基础创新大学生责任感的实践途经,必须紧紧围绕实践育人环节,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有效领域,把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内容。高校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要创新活动思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社区公益活动是各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的领域,它的优势在于领域宽、时限少、体验多,收获大,它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基层,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因此,高校应结合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积极利用社区这一领域开展大学生公益活动。

  (二)加强公益活动的特色品牌项目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托一系列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设,其中也包括公益活动的品牌项目建设。公益活动作为一个品牌推向广大学生,推向社会,这个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社会责任担当文化氛围形成的影响力是任何说教都难以替代的。其中,一是促进责任自觉,在公益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增强大学生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参与公益活动,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和参与是关键和基础。公益服务活动源于心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二是培养责任技能,在公益活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适应社会的创造力。公益活动的成败最为关键的还是学生提供的服务品质。品质的优劣既决定了社会的认同,也决定了学生自我的认同,因此,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

  (三)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协同作用

  社会责任感是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全面支持系统,创造良好实践环境,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学校要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主动创建以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高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社区、村镇为平台,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向社会延伸。社区是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村镇基层组织要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出具体规划安排。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学校、家庭的联系、沟通和协作,保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衔接,形成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同时,还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公益活动,扩大影响力,为大学生公益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积极培养大学生责任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参与进来,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而社会公益活动正是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我们只要把握好社会公益活动的实质,才能够使公益活动成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公益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矛盾与协调

    当今教学体制的改革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高校在教育管理中难以把握管理学生的度,容易触犯学生的基本权利,这就造成学生和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高校管理人员应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中触及学生权利的规章制...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85-01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而且有助于培...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谈在数学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课前准备与预习 许多学生不够重视预习,认为教师课上要讲,只是忙于完成作业,而没有养成预习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现代社会中,无论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大量软件的应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促使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计算机不...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生(高段)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读物的影响,提高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下面对小学生课...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