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浅谈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sansa2025

  浅谈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1-001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郁闷的本质是目标迷失和自我失落。由此可见,作为承载社会、学校、家长、亲戚朋友和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知识群体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发人深省,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必然。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和方式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汉语词典》一书中,“朋辈”指朋友们,“心理”指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辅导”指帮助和指导。笔者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即非专业工作者就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当事人一起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而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在此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就是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与当事人大多是年龄相近,心理距离较近,并享有共同价值观念,学习生活的朋友和同辈,具有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等先天的优势。

  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因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辅导时,要对当事人持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态度,以使当事人产生安全感,而当事人也只有在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向咨询员敞开心灵之门,最终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不要主观地指示当事人一定要怎样做,而要与当事人共同讨论、分析,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这有利于调动当事人自我的力量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辅导员要深切了解及体会当事人的心态和处境,从中协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去处理自己的难题,以建设性的朋辈关系和互动原则以及“他助――互助――自助”的运行机制,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成为一种民主性的助人和自助的过程。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特点

  从人的认知发展来看,学生与同龄人的交往对其主观世界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交往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刺激其主体发展的有利力量。大学生选择心理调节的方式是依据心理上的亲密程度来进行的。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而不是心理辅导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辅导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它在调节当事人情绪,使其重树信心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它所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学和当事人之间的友情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辅导的沟通和深入。朋辈心理辅导员也是学生,容易得到同学间的理解,相互间容易沟通,他们和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可以起到良性互动作用;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对各年龄段同学情绪变化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辅导原则、辅导技巧,因而又比简单的朋友疏导更为有效。此外,朋辈心理辅导还具有时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特点。由于是身边的同学,朋辈辅导直接迅速,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同学间的问题,他们可能比老师发现得还早,对实施监督以及改善环境都极为有利。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辅导是一种思想(信念),是一种情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服务)。它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爱,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为起点,以协助学生自我实现为目的。从残忍的硫酸泼狗熊事件、离奇的铊中毒事件、震惊全国的马加爵等事件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因此,朋辈心理辅导精神的发扬,对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朋辈心理辅导的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由其本身的一系列特点所决定的:它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既关心学生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也关心学生个人合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它不仅重视学生认知方面的改善和潜能的开发,可强调学生动机、情感、个性方面的发展;它以民主的、建设性的朋辈关系为前提条件,强调同学朋友间真诚态度和互相尊重;它注意发挥学生自主精神,强调依靠学生自我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它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容纳并重视个人的独特性。因而,在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适应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补充了学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形成互肋友爱的良好氛围。

  在当今转型期的中国,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转变的大学生,生理、心理趋于成熟而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让朋辈心理辅导“点亮内心那盏灯”,使冷漠在心灵感召下热诚,使悲伤在心灵启迪下乐观,使自卑在心灵激励下自信,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品质,助其排遣烦恼、愉悦性情、获取知识、健全人格和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其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浅谈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矛盾与协调

    当今教学体制的改革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高校在教育管理中难以把握管理学生的度,容易触犯学生的基本权利,这就造成学生和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高校管理人员应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中触及学生权利的规章制...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85-01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而且有助于培...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谈在数学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课前准备与预习 许多学生不够重视预习,认为教师课上要讲,只是忙于完成作业,而没有养成预习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

    sansa2025教育师范
  • 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现代社会中,无论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大量软件的应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促使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计算机不...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生(高段)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读物的影响,提高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下面对小学生课...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