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议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三条途径

sansa2025

  浅议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三条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46-01

  数学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动脑去探求知识。在注重生本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生为本,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要求我们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要求在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因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探讨一下小学生数学探索能力培养的三条途径。

  1.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摄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建立理性认识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尽量创设直观演示或者实际操作的情景,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认真思考去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中,推导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12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用这12个小正方形拼出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并记下它们的长、宽、面积分别为多少?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情况,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图并板书各图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厘米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思考讨论后,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平方厘米数恰好是长与宽厘米数的积。为了证实这个结论,组织学生试算出长5cm,宽3cm的长方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格子进行验证。启迪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面积=长×宽的道理。

  随着学生交流计算结果:5×3=15(cm2)或者3×5=15(cm2),教师通过投影长方形方格图演示与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道理,然后追问,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再在练习中出现正方形,让学生通过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悟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做引路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观察、比较、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发现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且学会了学习方法,不但发展了智力,而且培养了能力。

  直观和实际操作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留下形象的印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直观与实际操作的学习正好适合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需求,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实现有效学习的目标。

  2.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

  教师的"教"可以诱导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这对于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培养学习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学习"分解质因数"时,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我就先出示7个数:6、12、18、35、24、48、11(要求不能用1)请学生分别用两个整数相乘的形式把这几个数表示出来。当学生做到11无法表示时,追问:为什么11不能用两个整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说出道理。(11是质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里又不能用1),然后指出合数可以用两个整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再要求学生(不能用1),请把这些合数用最多个整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的合数是否用最多个整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了?还能再多吗?为什么?引导说出理由。①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②它们已经都是质数了。因此不能再分解了。教师指出:一个合数可以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合数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再针对性练习通过区分"6=2×3"和"2×3=6",强化分解质因数的书写格式,弄清楚前面要求"不能用1"的道理。最后引导学生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这样使学生觉得是在复习运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而获取新知,让学生尝到做学习主人的滋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数学知识发生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以经常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他们对新旧知识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鉴别知识间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自己发现规律,获取新知。

  3.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知

  学习数学要坚持简单原则,从简单的地方做起,从简单的地方想起,找到一般的规律后,就会得到不简单的新知识。对于一道数学题,如果我们感觉是难题,也可以先退到最简单的情况,然后从最简单的情况推导到一般的情况。如小学奥数题:

  比较大小:2014201420152015――2015201520162016

  初看此题,很多同学会感到茫无头绪。但如果我们懂得退到最简单,就会有:

  12

  可是,有的同学发现题中的分子分母还是不一样,原来20142014=2014×1001,这样原来的两个分数其实就是2015× 20112015× 2011 和 2015× 20112016× 2011 约去1001,可以看出空格中应该填"

  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因为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想下去,就顺利解决了。实际上,这是一个斐波那契数列,它的规律是后一个数字会等于前面两个数字的和。

  因此,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知的关键就是:退到最简单!从特殊到一般!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能够坚持以上三方面的训练,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知。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成为一种理智的渴望,促使学生不会就想,不懂就问,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迸发出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主动获取新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且掌握学习方法,从而真正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

  浅议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三条途径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探析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87-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