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师范 > 正文

引领学生在音乐课上有效“动”起来

sansa2025

  引领学生在音乐课上有效“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122-02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的课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引领学生在音乐课上有效“动”起来呢?

  一、以“情”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深入开展的“推进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乐于自主思考、学习的良好情感,利用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及教材情感激励功效,以“情”设置出贴合并激发初中生学习情感“发展区”的教学氛围,让音乐活动成为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尊重爱好,引发乐“唱”。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古今中外,音乐教学几无例外都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从歌唱入手,将学生引入音乐殿堂。学生最爱面子,最怕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旦受到伤害,他们极易产生自卑和愤恨,也易走极端。如果教师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尊重学生爱好放在第一位,充分地认识和发掘学生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真正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中。如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通俗歌曲,崇拜歌星,等等,笔者就加强引导,为学生学习助上一臂之力。采取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让学生很自然地用心去演唱,让学生评出最好听的通俗歌曲等。学生在教师的目光、笑容、手势、话语中得到鼓励,在教师的启发中增加勇气,在音乐的参与创造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得到锻炼,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表现音乐的主人快乐地“唱”,人格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2.情感熏陶,心“声”共振。音乐具有的丰富情感性,是人类情感的延伸与升华。新大纲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运用音乐“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让学生在听赏、表现、律动、创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与音乐释放的情感发生心灵的共振。

  例如,某教师教学《故乡的云》时的教学片段如下:

  片段一:教师简介马思聪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让学生充分认识,《思乡曲》是马思聪所写的《绥远组曲》中的代表作。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谁知道“世上最平常也是最伟大无私的爱是什么?”(学生齐答“母爱”)。

  片段二:投影课题――故乡情。创设情境,让最伟大的母爱触动学生的心弦,体验离别感受,进而层层导入,引向主题思念母亲,思念故乡。

  片段三:欣赏《故乡的云》,同时多媒体播放课件:画面上美丽的家乡景色,深情委婉地演唱,激动人心地呼唤,营造思乡意境。

  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体验了马思聪的思乡情感,学生通过“听”、“悟”、“思”的音乐学习过程,体会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感。反复让学生聆听乐曲,再鼓励学生演唱作品中的思乡主题,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歌曲旋律,让学生的情感与词交融、与曲交融、与景交融、与教学活动产生一种共鸣,进一步感悟这份思乡之情,并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以“听”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兰曾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上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感觉。联觉在音乐欣赏中极为重要,因此,在欣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层次、多侧面地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艺术内涵,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一切感知手段,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锻炼。

  例如,某教师教《中国进行曲》时的片段如下:

  教师在学生不知乐曲名称的情况下播放《中国进行曲》,要求学生倾听,并感受乐曲的特点。学生仔细聆听乐曲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节拍的特点。然后,教师再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学生欣赏时跺脚、点头、跟唱,自然被激昂向上、威武雄壮的气势所打动。接着,教师再播放《婚礼进行曲》。学生在欣赏时,随着乐曲拍手、晃身,产生神圣辉煌、温和愉悦的情绪……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全心身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尽可能发挥各个感官的联觉作用,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学会聆听,让“音乐的耳朵”与动作相结合,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三、以“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并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若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有目的地在欣赏前或分段欣赏中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而且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来欣赏,使学生聆听得更专注、指向性更明确,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 红旗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唱这首歌,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引子是由什么歌曲的音调发展而成的?②主题重复时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人的作用是什么?③呈示部与展开部在体裁上有什么变化?④展开部与中出现了哪种节奏型致使音乐富有动感?⑤再现部属于哪一类的再现?(指完全再现、缩减再现、扩展再现)

  设问式欣赏教学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音乐探究学习,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音乐的学习方式。在这一音乐探究学习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段欣赏音乐。通过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感性出发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激烈争论,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在争论不休时,学生会主动要求再听一遍、两

  遍……这种聆听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而无需动脑的局面,呈现出一幅崭新的主动聆听、积极体验、充满活力的教学画面,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真正受益,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情感的纽带抛给学生,从而构建高效的音乐课堂。在欣赏、聆听、表现等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情势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引领学生在音乐课上有效“动”起来

sansa2025

sansa2025

这个作者很神秘

猜你喜欢

  • 论社会实践对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知识文化的学习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风向。2010年开始,重庆市率先在全市各高校开展“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们通过进企业、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参加社会实...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浅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98-0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

    sansa2025教育师范
  • 科学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意识中对价值追求的观念,通常以信念、理想、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映了人们对价值的评价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则和立场。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有着兴国之魂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的引导确立有着重要意义。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运动、...

    sansa2025教育师范
  • 高中篮球教学因材施教与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

    一、高中篮球教学因材施教与发展学生个性的必要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而实行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因材施教。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至关重要,因材施教的篮球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至...

    sansa2025教育师范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成效探析

    一、小学数学中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是奠定小学生数学基础以及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小学期间数学的教学成效甚至会关系到他们在之后漫长的数学学习生涯中,是否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在数学方面...

    sansa2025教育师范
  • 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不足及产生原因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制约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 党建规范化要求与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够两者之间的矛盾突出...

    sansa2025教育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