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28-01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笔者认为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1.1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1.2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3X1-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3X1-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1.3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2.1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线段AB、BC、CD、DE、EF等,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2)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3)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2.2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观察材料: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PF⊥AC于F,CD⊥AB于D,求证CD=PE+PF.教师应启发学生按面积之和与大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求得一题多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3.1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会有条理观察。小学生观察事物有时很凌乱,往往东看看,西瞧瞧,看到哪里算哪里,不能把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先与后、重点与一般有条理地建立起来,因而就找不到事物内部的联系,如,数一数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整个图形的特征,发现它是由两个三角形套在一起的,然后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正确地数出三角形的总个数(5个),这样就可以有顺序、有条理地观察图形。再引导学生欣赏,这样既能掌握图形之间的理性教育,又能欣赏到数学的内在美。
3.2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会全面观察。小学生看问题往往顾此失彼,只看到问题的某一面,而把另一面给忽视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观察事物的习惯。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克服片面性。例如教学习题: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上行速是40km/t,下行速是60km/t,求往返之间的平均速度。好多学生一看题目就直接列出算式(60+40)÷2=50km/t,而导致错解。因此,在解题时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其实,上行与下行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如果假设上行时间是1小时,则下行时间就是小时,平均速度为40×2÷(1+)=48km/t,如果假设下行时间为1小时,则上行时间为小时,平均速度为60×2÷(1+)=48km/t,引导学生多方面审视,思考就不会出错了。
3.3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会寻找规律。小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按部就班地解决一个问题,很难去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事物内部的规律,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我在小学的各种杂志上常常发现类似于下列这样的问题。(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此类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很难的,试想在上述的图形中横竖再加若干条线段又如何数得出来呢?因此,凡此类问题只能发现其内部规律,才能由复杂化为简单。通过上图例子的反复观察比较,我发现只要在长方形长和宽上的各点编上序号,并把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序号依次相加,然后把相加的结果相乘就是长方形的总个数。即(1+2+3)×(1+2+3)=36(个)。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一个难题被攻克了,复杂的问题就变得易如反掌了。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